這幾年台灣人年終票選年度代表字,得高票者或是「悶」、或是「苦」、或是「假」、或是「黑」,反正沒什麼好字。「黑」與「假」大概反映台灣人民對黑心廠商造假豬油牛油的深惡痛絕,而「苦」與「悶」呈現出大家對十五年薪資凍漲、貧富不均、年輕人一屋難求的無奈與焦慮。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似乎人民只能期待一些小確幸,而對於整體的、大結構的經濟翻轉,根本不抱期望。這樣的絕望感,是所有執政者最最需要警惕的。那麼,在經濟悶了十五年後,台灣還有可能做整體的、大結構的經濟翻轉嗎?當然可能。但是我要向讀者說清楚:台灣經濟翻轉的關鍵,恐怕不在於某些人所鼓吹的「自由化、國際化」,而在於台灣產業政策的調整步伐。談到產業政策,我好像總要花不少時間去釐清觀念,否則老是被一些書沒讀通、又需要吃補腦藥的小鬼糾纏。且讓我分幾點說明之。一、產業政策不是指政府對產業的保護政策。早年台灣對汽車進口課極重的貨物稅與關稅,使得進口驕車車價超高。官員說,那是為了扶持國內的汽車工業,因為他們還太「幼稚」。事實證明,全世界保護幼稚產業的政策少有成功之例,絕大多數「保護」,其實是國內業者為了自身利益而遊說出來的「圖利」。保護政策將產業視為「媽寶」,通常對產業不會有幫助,只會讓台灣更不開心。二、產業政策不是要政府幫企業省成本。有不少國家的企業家都試圖遊說政府替他們減免租稅、找便宜勞工、適用優惠電費、以匯率政策協助壓低出口報價等等。這些手段大概只有在「別的國家並未比照辦理」的前提下,能夠幫企業找到短暫競爭優勢。但是國家的產業政策不能建立在這種「別國笨到不會跟進」的片面假設之上。企業追求低成本天經地義,但是那要靠他們的真本事,而不是靠老大哥政府的護短。更何況,台灣拚成本怎麼拚也拚不過越南、中國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