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中國邀戰美國鎖喉─晶片從競爭到戰爭之路

圖為台積電3奈米製程晶片。(柯承惠攝)

《晶片戰爭》是超級好看的書。讀它,幫助我們了解台灣當前處境。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Miller 是歷史學博士,教授國際史。他應該是沒有什麼電機電子的訓練,能夠寫成這本幾乎是「晶片發展與競爭史」的書,把若干電子知識用白話文講到老嫗童子能解,非常不容易。

記得十年前我擔任國科會主委,為了增加自己對資通訊產業的了解,特別邀請清大電機系講座教授,來科技大樓為主委、副主委、處長等開「家教班」,記得共三堂課程,總共有九個小時,從電阻、電容、電晶體開始教起。回想起來,這大概是我一生唯一一次的「補習」,獲益匪淺。Miller 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入了晶片發展史、晶片產業鍊、晶片製造商、晶片最新科技等,內容比我當年的家教豐富多了。誠如普立茲獎得主 Daniel Yergin 所寫的推薦 blurb, 「這是理解現代世界的必讀」。

書名叫 Chip War 也許頗為尖銳,但書的內容其實大部份是在介紹:從 60 年前每片半導體上四個電晶體,如何演變到今天每片半導體上 118 億個電晶體,以及這些演變背後的技術支撐。在過去這 60 年中,絕大多數的競爭是廠商與廠商之間的企業競爭,一般不會用「戰爭」這樣的字去形容。即使 1990 年代由盛田昭夫所代表的索尼公司與美國業者之間,也還不能說是「開戰」。晶片由競爭變成戰爭,應該是最近六、七年的事,戰爭雙方當然是美國與中國,或是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聯盟,直接對上中國。

Miller 對於過去六十年絕大部分的晶片發展歷史有詳細的分析與精彩的介紹,包括蘇聯為什麼敗陣、日本為什麼敗陣、韓國為什麼崛起、台灣扮演什麼角色…讀者可以自行參閱。以下,我想從幾個戰略面向做一些補充。我相信這些補充有助於讀者了解問題。

《晶片戰爭》深入解析中美晶片從競爭到戰爭的來龍去脈。
《晶片戰爭》深入解析中美晶片從競爭到戰爭的來龍去脈。

1)書中提到,美國政府從川普開始到現在的拜登,分別對中國的中興、華為與其他若干公司祭出管制,例如禁止某些晶片成品或設備輸往中國、禁止內含美國技術或軟體的機器製成品輸往中國、甚至禁止擁有美國公民或綠卡者參與中國晶片的產製過程。作者沒有提的,是美國管制的「法源」。依我的了解,所有的美國管制,通通是透過所謂的 entity list (實體清單) 來操作。實體清單是基於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15,以及Export Reform Control Act of 2018,由美國商務部公布清單,違反者「每件」可能受一百萬美元的罰款以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想,大企業未必在乎一百萬美元的罰款,但是那 20 年徒刑,卻是絕對碰不得。這個 entity list 由於納入什麼項目完全由白宮與商務部幕僚決定,且涉及刑事處罰,與台灣等大陸法系國家的「罪刑法定主義」頗有出入。我請教過若干台灣法律專家,但是他們對這個問題似乎還不夠了解。看來,美國的國安管制,權限真的非常非常大。 (相關報導: 闕志克觀點:江澤民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韌 更多文章

2)書中提到各國為競爭晶片而祭出的企業補貼,包括中國對於華為與紫光的補貼、台灣對於台積電的租稅減免、美國 DARPA 的研發補助、美國最近通過的 Chips and Science Act 等,作者似乎通通一體視之,我認為這裡有些含混。民主國家的補助補貼與極權國家的補貼,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大致而言,民主國家可以補助科學研究(例如美國歐巴馬任內的 Brain Initiative、柯林頓任內的 Human Genome Initiative),或是補助沒有特定受益對象的技術,例如十年前美國 DARPA 即補助研發 mRNA 疫苗研究,當時完全沒有什麼嚴重傳染病。再如 DARPA 也補助研製 Fin-FET 技術,是台裔胡正明院士的貢獻。當初補助時,根本沒有特定受益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