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導讀皮凱提2.0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與台灣情境

皮凱提為全球貧富差距擴大提藥方,對台灣也有借鏡之處。(吳逸驊攝)

今年五月,我在風傳媒寫了大約八千字的導讀。隨後,因為自身研究,而與皮氏有電郵往返,進一步與翻譯其書的衛城出版社、聯合報系共同有邀請皮氏訪台之安排。皮氏訪台除了公開演講與媒體訪問之外,就是到中央研究院與我們討論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的研究。他訪台期間受到青年學子廣大歡迎,部分當然是因為台灣社會對其所研究的「社會不公平」議題頗有共鳴。準此,我把先前所寫相關的文字予以增添、重排、刪修,加進台灣的情境,希望能給讀者一個不同的、更鮮活的導讀風貌。我也特別在全新的篇節打上**號、加上顏色,以方便「老讀者」不必重複閱讀。

一、 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的狀況**

世界各國常用的衡量所得分配不均的指標有兩個,其一是「五等分層級所得比」,意即將某國所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除以最低所得20%家庭的平均所得。當然,這個比值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公平。過去五十年台灣的數據,我們列在附圖中。

另一個常用的指標是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它的文字意義不容易講清楚,但是代表某種「最高所得20%者拿走其他較低所得80%者的加權平均」。當然,吉尼係數越高也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公平。過去五十年數據,我們也列在同一圖中。

這兩種數據如果是跨國比較沒有什麼問題,例如2011年,台灣的吉尼係數是0.342,而新加坡是0.473、香港是0.537,顯然表示新、港二地所得分配較台灣不公平。但是我們若是看一國自己不均度指標的時間數列(如圖所示),則通常跨年之間數字變化極小,例如台灣在2010與2011年間,吉尼係數完全沒變,而層級所得比下降0.02,幅度僅有千分之三,幾乎沒有意義。

但是台灣過去十幾年的所得分配,真的如圖示「幾乎沒有變化」嗎?恐怕不然。如媒體報導所述,太陽花學運五十萬人上街背後隱藏著社會對所得分配益趨不公的不滿,那麼圖中平緩而無變化的兩組數據,就相當失真了。

要細看一國所得分配時間數列的變化,一個辦法就是將所得做更細的切分,例如切為十等分、廿等分、甚至一百等分。在概念上,這是有道理的。五等分切割所得最高20%的切分點在近年是家庭年收入180萬台幣以上,這表示夫妻每月各賺8萬的受薪家庭,會與郭台銘、魏應充等超級大富歸入同一級而不做區分。如此,若是薪水凍漲但郭魏等富豪大賺錢,則五等分層級所得比與吉尼係數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樣的數據當然是不合理的。

我在另一圖中呈現將台灣財政資訊中心所得資料廿等分的14年數據,結果是觸目驚心。雖然財稅資料中心與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有些技術屬性的差異,但是如前所述,這些資料做時間數列分析,是絕對有意義的。如圖所示,台灣廿等分層級所得比在過去14年由32倍多暴增到96倍多;這大概與許多人心裡的感覺若合符節。整體而言,台灣的所得不均走勢,與歐美各國相當一致。

不看20%的五等分粗分,而看更細的所得切分,才能看出所得分配不均的特質,不但我們在台灣如此做,也是皮凱提在英、法、德、美、日等地共同的作法。此外,傳統的層級所得比與Gini係數的數據皆來自家庭收支調查,但上圖二的5%(廿等分)細部資料,就只能來自納稅資料。不用家庭收支調查資料,而用納稅資料分析所得不均,不但我們在台灣如此做,也是皮氏在英、美、德、法、日等地的共同作法。皮氏《廿一世紀資本論》以鑽研法國兩百多年的財富與所得分配歷史為起點,發掘一些獨到的證據與見解。皮氏探索的重點是極有錢的上層10%、1%、甚至0.1%的人,看看他們的所得是由哪裡來的、財產是如何累積的、稅制與法制上有些什麼玄機方便其累積、歷史事件如何衝擊等等。 在皮氏發表他法國的研究之後,他得到兩位貴人相助,幫他把類似的研究推廣到英國與美國。幫他在英國做類似研究的是艾金森(Anthony Atkinson) ,他比皮凱提年長約30歲,是全球財政學界的泰斗。幫他在美國做類似研究的是薩伊兹(Emmanuel Saez) ,他是五年前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頒給全美40歳以下最傑出的經濟學研究者)得主。有這兩位超級明星加入協助,而研究對象又包括法、英、美三大經濟領先國,其所建立的學說,大概就既有一般性、又有學界「主流」優勢。這是為什麼皮氏能以四十出頭淺齡而大大有名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