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印度朝著成為「世界工廠」的夢想邁出一步時,美國與中國突然宣布達成貿易「重置」協議,可能為新德里的製造業野心潑下一盆冷水。
上週,美中雙方在瑞士達成了一項協議。特朗普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一夜之間大幅下調,從原本高達145%降至30%;而對印度的關稅維持在約27%。
德里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Global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 GTRI)的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認為,從中國轉向印度的製造業投資有可能「停滯」或「回流」。
「印度的低成本裝配線或許能夠生存下來,但附加值的增長已面臨危險。」
這種情緒變化與上月德里的繁榮活力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蘋果公司表示,將把大部分銷往美國的iPhone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
生產轉移仍有可能繼續推進。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露,他曾直接告訴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不要到印度設廠」,因為「那是全球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沙蘭·沙阿(Shilan Shah)在美中協議宣布前的一份投資報告中指出:「短期內,印度確實有條件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商品供應者。」他指出,印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中,有多達40%「與中國出口類型相似」。
有早期跡象顯示,印度出口商早已開始填補中國生產商留下的空間。根據一項印度製造商調查,印度的新出口訂單飆升至14年來的高位。
日本野村證券(Nomura)也指出,越來越多「間接證據」顯示,印度正逐步成為「貿易轉移與供應鏈重組」中的勝利者,特別是在中低技術製造領域,例如是電子產品、紡織品及玩具等。
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美中近期宣佈達成貿易「重置」,兩國之間的更深層次戰略脫鉤將在長遠上對印度有利。
首先,在實施了多年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後,莫迪政府現時更加願意向外國公司敞開大門,這可能會帶來順風。
此外,印度與美國正就一項貿易協議進行談判。該協議可能使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處於有利地位,從所謂的「中國出走」(China Exodus)中獲益——因為全球企業正在轉移業務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
與此同時,印度剛與英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定,大幅降低包括威士忌與汽車在內的受保護行業關稅,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預示新德里亦會在印美談判中作出讓步。
然而,這股樂觀氣氛仍需謹慎看待,原因不止一個。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索納爾·維爾瑪(Sonal Verma)與奧羅迪普·南迪(Aurodeep Nandi)在月初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重返競爭,同時巿場也「沒有完全放棄其他亞洲競爭對手,越南等國家仍然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因此,印度若要把握此一機遇,必須在關稅優勢之外,進一步推動認真的便利營商改革。」
長期以來,印度嚴峻的營商環境令外國投資者卻步,其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約為15%,二十年來幾乎未見突破。 (相關報導: 拜登確診前列腺癌,而且已擴散至骨骼:這種癌症治的好嗎?拜登還能活多久? | 更多文章 )
莫迪政府推行「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PLI)等政策,實際成效仍屬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