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9日報導,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領導的保守派政府,首次展現與法國和解的具體跡象,正式放棄長期以來對核能的反對立場。根據法德兩國官員透露,柏林已向巴黎表態,不會再阻撓法國推動核能在歐盟立法上與再生能源同等對待的努力。
《金融時報》指出,德國政府的核能政策轉變,化解了法德之間長期對立的重大爭議。過去德法兩國在核能定位上的分歧,曾導致歐盟能源政策決策延宕,尤其是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歐洲能源危機期間更顯棘手。
一名參與談判的法國外交官表示:「德國人現在對我們說,他們會非常務實地看待核能問題。這意味著,歐盟法規中對核能的偏見將被消除。」一位德國官員則說,這項轉變將是「政策上的重大轉向」。
梅爾茨尋求與法國合作,也包括探索德國加入法國「核子保護傘」的可能性,作為對抗未來俄羅斯威脅的嚇阻力量。該名德國官員坦言:「我們現在終於準備好與法國討論歐洲核子嚇阻問題了,遲到總比沒來好。」

歐洲智庫Bruegel資深研究員沃爾夫(Guntram Wolff)認為,這次德法大和解,將讓歐盟在能源議題上更容易達成共識,「在政治層面,梅爾茨也在思考核子保護傘的問題」。
《金融時報》稱,德國政策逆轉是梅爾茨重啟法德合作的關鍵政策。在前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任內,法德關係相對冷淡,導致歐盟多項重大決策停滯。柏林ESMT商學院教授、前梅克爾(Angela Merkel)首席經濟顧問羅勒(Lars-Hendrik Röller)指出:「當法國和德國達成共識,歐洲就能更順利前進。雖然挑戰仍多,但我相信問題將獲得解決。」
梅爾茨於今年2月當選總理,他一直批評德國在2011年由梅克爾主導的「非核家園」政策,認為這剝奪了德國廉價且穩定的電力來源。梅爾茨也批評蕭爾茨在能源價格高漲時,竟同意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雖然梅爾茨無意重啟傳統核電廠,但他承諾投資新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核融合等新世代的核能科技。
自俄烏戰爭爆發、天然氣價格飆升以來,歐洲對核能的支持大幅成長。如今,奧地利成為唯一堅決反對核能的歐盟國家。荷蘭、比利時等國也紛紛重新擁抱核能,儘管先前曾承諾關閉核電廠。
《金融時報》指出,12個擁有核電廠的歐盟成員國部長上週五致函歐盟執委會,強調歐盟必須承認「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互補性」,並呼籲更新歐盟核能產業調查,為各國核能項目提供國家補貼鋪路,向企業與投資人釋出明確的支持訊號。
德國去年超過六成用電來自再生能源,長期以來反對法國將核能列為「綠色能源」。法國則有約七成電力來自核能。柏林的顧慮之一,是擔心法國龐大的56座核電廠艦隊將使其產業在能源成本上取得優勢,而德國產業則因俄羅斯廉價天然氣中斷而持續受高能源價格衝擊。
此外,反核在德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尤其綠黨是蕭茲政府的重要成員。這場僵局導致歐盟法規中「低碳」等字眼的定義爭議不休——「低碳」常被視為核能的代名詞,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及氫能生產等法律文本中,德國特別重視氫能作為產業脫碳的關鍵能源載體。
法國總統馬克宏5月7日表示:「為了確保我們的能源主權並尊重各國選擇,我們呼籲歐盟層面結束對低碳能源——無論是核能還是再生能源——的一切歧視。」法國官員表示,德國的新立場意味著核能生產的氫氣現在應該與風能或太陽能生產的氫氣同等對待 (相關報導: 緣盡分手的英國與歐盟,為何如今卻「相依為命」?脫歐後首場英歐峰會登場,雙方有何政治盤算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