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欄:「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張嗎?

第2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提出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建請美國總統加薪,引發討論。(三立提供)

在上週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某位候選人主張調高基本工資,認為如此可以「帶動經濟成長」,引發一連串口水戰,甚至說美國幾位經濟諾貝爾獎得主也這樣主張。基本工資要不要往上調當然可以討論,但是若說「調整基本工資可以帶動經濟成長」,而且說2014年有7位經濟諾貝爾獎得主寫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持此意見,那就是混淆視聽了。我心想: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再不濟,好像也不致於昏聵至斯。雖然我不想扯進選舉口水,但是學理是非之辨,倒不能睜隻眼閉隻眼。政治人物不是常說「選舉是一時的,XX是永遠的」嗎?2014年元月確實有600多位美國經濟學者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信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是說美國基本工資已經5年未調整,建議要每年調整時薪0.95元,連續調3年,希望2016年能夠達到10.10美元。第二是分析如此調薪能造福多少低薪者,能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三是強調美國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很微小,不致於有後遺症。我東看西看,左看右看,不知道這與加薪帶動經濟成長有什麼關係。如果有誰得到這種結論,那麼這個人恐怕要去檢測智商,看看是否只有柯文哲開根號。真的要深入分析,美國與台灣實在有太多差異;老美的政策論述搬到台灣也是處處扞格。美國過去一百年早就是「創新經濟」的典型;年經濟成長率平均二點多趴,雖然不高,但卻是經濟發展後期的創新驅動模式,殆無疑義。台灣則在15年前經濟成長率動輒七趴、八趴、九趴,呈現經濟發展初期與中期效率驅動的特色。但是到了最近十幾年,傳統的效率驅動已成強弩之末,但是銜接的創新驅動力卻尚未開展,這就是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境,也是我們需要突破的關鍵。任何人只要用膝蓋想就知道,要突破這種困境,實在與調整最低工資沒什干係。如果這麼簡單的思考都有困難,那麼應該去做膝關節檢查。

美國經濟既然早已歩上創新驅動,成長穩定,其經濟問題的核心遂是景氣循環、是避免大起大落(如1929經濟大恐慌、2000年網路泡沫、2008金融海嘯)的波動式衝擊。但是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卻是轉型,不是景氣,思考模式與美國截然不同。打個比方:某甲沒有宿疾,需要擔心的問題是日常感冒、營養均衡之類的作息照料。某乙因重病而多重器官衰竭,迫切需要把病給治好。如果某乙大病不醫不治,卻整天學某甲擔心感冒、服用維生素,那麼恐怕是該去好好檢查腦波,看看是否思考短路。景氣起伏時通常受害者是經濟弱勢者,因此最低工資、失業率對美國都是重要的問題。然而台灣的失業率相對於國外一直是低的;我們確實15年薪資凍漲,但那是肇因於產業外移、轉型不順,整體的勞動生產力起不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當然在產業轉型、開創新產業動能,而不是去調整最低工資。如果認為產業轉型的問題都能靠簡單的「加薪」法案解決,那麼此人更該去做全身斷層掃瞄。 (相關報導: 戰將如雲,日媒評時代力量:可望成為台灣第3大黨 更多文章

美國是大國,常常自比為「世界」,國內運動冠軍就自稱是世界冠軍。相對而言,大國比較不需要考量「國外」的吸引力。此外,創新驅動經濟就是靠領先營運模式而開創商機,大國國內市場往往就足夠支撐新營運模式。因此,美國調整工資比較不需要擔心產業外移,也比較不害怕產業動能流失,因為他們國內就夠大夠主流。但是台灣不然:一則我們還有不少產業在拚成本、二則「外移」一直都是不少台灣企業的選項、三則台灣市場小,難以發展新營運模式,不得不關注國外磁吸。台灣若是民粹式的、喊價式的壓迫企業調薪,後遺症遠比美國來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