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局勢內外交迫,兩岸關係高度對立,內部政治有「大罷免」的紛擾,人民言論思想空間也面臨緊縮。在台灣受教、旅美數十載的IBM退休工程師張一飛仍關心中美與兩岸情勢,接受《風傳媒》專訪時,他分享了最近一次回台與年輕學生接觸後的感觸,多數人選擇對世事沉默,台灣缺乏能讓社會醍醐灌頂的人,「這不是好現象,我感到比較悲觀。」
「大多數人都保持沉默,沉默不是好現象」
張一飛1942年出生於抗戰時期重慶的防空洞,1949年隨著母親到台灣。其父親張宗良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1942年至1945年擔任皖南行政公署主任,官拜陸軍少將。張一飛回憶幼年經驗,到台灣來很幸運沒有經歷戰爭的苦難,但過生活的日子還是很困難。在台北長大的張一飛,曾就讀女師附小、建國中學與師大附中,畢業於成功大學電機系。
服完兵役後,張一飛負笈美國,取得羅德島大學電機博士學位,在美國一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個性積極熱情,關心公共事務,張一飛退休後又投入教育工作,在接受《風傳媒》採訪時,還身兼紐約州松墨鎮教育委員,以及美國「中美論壇社」社務委員,針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美國政治的看法筆耕不輟,已出版11本專著。
「我的個性就是如此,看事情要有分析,要有理智,要有正義的出發點。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都不說話,那更沒有希望了。」幾乎每年都會回大陸和台灣走訪的張一飛,今(2025)年特別安排在台灣北部與南部兩所公私立大學與學生交流,他觀察到「大多數的人都保持沉默,沉默不是好的現象。顧炎武所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是很有哲理的。」

「大家只考慮打仗,但對岸沒道理打台灣」
張一飛進一步補充,他的想法並非要大家都變成政治菁英,但多少應該有興趣了解現實情況,考慮未來的走向,可是台灣年輕人似乎認為「政治本來就不關我的事」。張一飛說,「民主是老百姓做主,以民為主,要是老百姓不願意做主,等於自我放棄了。」看他看來,現在台灣大學校園「很矛盾」,有時說不要參與政治,有時又去搞「大罷免」,「我看學生也迷迷糊糊的。」
「我們的年輕人,被搞得失掉方向了。」張一飛坦言,他到台灣前,多少已察覺到這樣的現象;實際到台灣後,更加證實他的印象,越是感到悲觀。他還分享與台灣朋友們的互動,很多人擔心兩岸會不會打仗;但張一飛卻認為,「如果台灣的未來前途是很暗淡的,光是在那裡考慮會不會打仗,這件事情實在太膚淺了!」
張一飛強調,真正的「未來」,不是關乎打仗與否而已。他剖析對岸的思維,指出中國大陸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因此考量非常長遠,「倘若打台灣的結局就是慘況,沒有什麼好處,它為什麼要打仗呢?」在張一飛眼裡,中國大陸真正要對付的是美國人,「是美國人在那裡搞花樣,沒道理大陸要打台灣。」他提醒,台灣需要考慮的是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要採取什麼政策,怎麼個走法,反思政黨政治到底好或不好,反而不必擔憂打不打仗。

「專制在進步、民主走下坡,眼見為憑!」
「我覺得台灣現在缺乏能夠讓社會醍醐灌頂的人。」張一飛直言,連川普(Donald Trump)都曾經講過,中國看事情一看都是百年,而美國看事情只看一季。但是台灣看事情往往被新聞標題帶風向,一下關心股票,一下在意關稅,反映出來的是徬徨心理。
尤其是兩岸關係,張一飛認為交流絕對是正確的,眼見為憑。「我每年都看到兩邊的比較,大部分的人都用自由、民主、專制來看兩岸,可是很明顯,大陸制度如此卻是在進步,另一邊則在走下坡路,讓我感觸很深,才覺得應該到台灣來跟年輕人談談。」
有趣的是,張一飛在台灣成長、念書、服兵役,理應受到反共教育影響很深,為何如今看待中國大陸會有截然不同的視野與分析角度?張一飛的回答直接了當,「很簡單,我們小時候一定是『反共抗俄』,但長大之後,應該用自己的思考來看問題,無論是對於國家或個人前途,乃至民主自由,都要多想一想。」
他感性地說,「照我們原來的想法,我父親或許會質疑『你不孝順了』、『怎麼你現在不反共了?』但我相信他如果在世的話,他的看法會和我一樣的,看世局會看得很清楚的。」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