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不再抗跌?不用怕被割韭菜!專家提避險新選擇,台灣「這2檔股票」都入榜

投資虧損當然是要檢討,但重點是如何避免下次又被抬出場。(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投資市場每幾年就會出現一些黑天鵝,傳統的避險工具也不一定管用,面對川普還有三年多的任期,投資想維持穩定獲利絕對不是簡單的事,這次我們就來談談避險配置的議題,讓你的財富不會一夕歸零。

2025年四月的川普無差別關稅戰攻擊,絕對是未來被全世界記得的一個歷史事件,短短幾個交易日,就讓很多人努力累積多年的財富歸零。

我們先從PTT上一則爆紅文章來分享,這位網友從2022年開始賺到股市紅利,資產部位越滾越大,於是開始信貸、質押擴大槓桿加碼,但在貿易戰之後,直接被無量跌停斷頭抬出場,瞬間虧損2400萬。

另外也有不少做融資的,或者做期貨選擇權交易的,短短一週就被搞到負債幾千萬,幾億身家的中實戶幾天就歸零,持有現股的也有不少人砍在爆虧三成或折半的價位,類似慘案到現在還在持續中,而金融業的行業特性就是雨天收傘,看到股市無預警跌停又漲停,根本不會跟大家共體時艱,逃得比所有人更快,因此股票質押開始壓低放款成數,從最高六成降低到三成的都有,期貨保證金再次調到歷史新高,一口大台的原始保證金從33.8萬增加到35.6萬。

說到這裡,投資虧損當然是要檢討,但重點是如何避免下次又被抬出場,也不要這次剛好逃過一劫就覺得自己無敵了,否則未來收割你財富的人,絕對不只是川普而已,未來還有數不完的主力跟黑天鵝。

來談談投資開槓這件事,過度槓桿當然很容易畢業,但就算沒有開槓桿,也別以為只用自有資金投資就沒事了,當市場空頭來襲,賠三成五成就是斷手斷腳的重傷等級,因為那些錢都是大家拼命努力賺來的。

還有一派說法是直接空手,但這會產生現金拖累效應,尤其是當今社會熱錢過多,通膨比過往更劇烈,而關稅戰啟動之後,這會造成更多的全面性人為通膨。

所以焦點還是要回到如何避險這件事,更明確說是如何與風險共存,而不是直接逃避市場,接下來我們就從兩個角度來談談避險工具,分別是資產配置以及抗跌工具的對照比較。

股債雙殺時如何保本?這些資產配置策略你要知道

過去市場最主流的是股債配置,而且黃金比例就是六比四,避險資產直接就是無腦買美國公債。另外有一種算法是你的年齡就等於避險配置,好比30歲的年輕人,那你就配置30%在避險資產,70%可以分配資金到高波動性的資產,隨著年齡往上走,配置避險資產的比例就跟著往上提高。

如果你沒什麼想法,複製這兩種配置當然沒問題,因為過去這就是教科書等級的配置模式,甚至包含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或大師都這麼配置,但每個人風險承受度都不同,你也不一定要跟著套公式走,隨著投資年齡或經驗成長,當然也要滾動式調整。

好比挪威主權基金,這是全世界最具規模的政府投資機構之一,一開始也信奉股6債4的配置,每年會重新再平衡回初始比例,不過這幾年基金比重開始變化,現階段股債比變成七比三,我們先不討論背後的原因,光從2023年、2024年的資產成長率都是雙位數成長,其實值得學習一下。 (相關報導: 台幣狂升可以換匯?首席經濟學家曝「關鍵價位」:跌破這數字就該買美元了 更多文章

所以股債配置比例要如何拿捏,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你也可以參考目前操盤績效不錯的高手或大型機構是怎麼做的,學習高手操作,自己再多練習,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