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打造最大「宮脇式森林」實踐生物多樣性與淨零

北市環保局在山水綠生態公園舉辦造林行動,展現城市推動淨零排放及永續宜居目標的具體實踐。(圖/臺北市政府環保局提供)

為響應即將到來的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日,並呼應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團結守護我們的森林」(Uniting for Our Forests)的核心主題,北市環保局於昨(18)日在大安區山水綠生態公園發起一項指標性造林行動。此次活動攜手企業與市民力量,共同種植逾千棵原生植物,打造北市迄今面積最大、樹木數量最多的「宮脇式森林」,展現城市推動淨零排放及永續宜居目標的具體實踐。

這片嶄新的迷你森林採用國際知名的「宮脇式造林法」。此方法由日本植物生態學家宮脇昭博士所倡導,基於「潛在自然植被」理論,強調師法自然生態系演替過程,適合在都市小塊土地上進行高密度混種,能有效促進植物快速生長,強化其固碳、涵水能力,並大幅提升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相較於傳統人工林或景觀園藝種植,宮脇式森林被證實更能創造一個對環境友善且健康的生態微循環。

環保局說明,宮脇式造林法已在日本、荷蘭、比利時、印度、馬來西亞等多國獲得應用與推廣,並被國際視為一種有效的「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本次在山水綠生態公園種植的林相包含大葉楠、香楠、水金京、樹杞、台灣山桂花、燈稱花等約20種原生植物,預估未來每年可捕捉至少127公斤的二氧化碳,且固碳量將隨森林成長而持續增加。

環保局進一步指出,在全球追求淨零轉型的浪潮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生物多樣性不僅關乎物種的存續,更是維繫生態系統平衡、確保人類與環境安全福祉的基礎。巴西將於2025年主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特別聚焦「森林」在氣候調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關鍵作用,顯示生物多樣性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

本次宮脇式森林的種植,更特別運用了環保局利用回收溝泥製作的再生土及碎木土壤改良劑,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資源循環利用的環境永續理念。環保局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公園設施與生態,目標將山水綠生態公園打造為南港區的指標性生態後花園。
(相關報導: 啟動跨國淨零交流!2025城市氣候峰會論壇(CITY COP)登場 高市簽署氣候中和計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