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不要被張夏準誤導了

圖為南韓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BTS)演唱會畫面。(取自bangtan.officia臉書)

二○一○年起,因為亞非動亂,大批難民逃往歐洲,許多歐洲國家社會受到衝擊,形成排外性的民粹主義。二○一六年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當選總統,這些事件加上歐洲難民危機,形成巨大的「反全球化」風潮。因為全球化是「新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的一環,所以反全球化所代表的反新古典自由經濟,或是近乎民粹式的保護主義,自然就成為當紅。

早在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 Stiglitz)就曾經撰寫《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其內容差不多就是以「反傅利曼所代表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為主軸。史迪格里茲論述精彩,但是在「反全球化」當紅之後,有些在後面搖旗吶喊的小嘍囉,就有點胡說八道了。新古典主義所主張的自由市場論確實是需要批判,但是不能瞎批判。對資本主義胡亂開藥方,不但無法健全民主,卻可能「反誤了自己性命」。以下,我就以《富國糖衣》《資本主義沒有告訴你的23件事》為例,把一些道理講清楚。

從經濟歷史切入批判

這兩本書的作者張夏準,其專業偏經濟史,對於近三百年歷史上的經濟發展事件與經濟思想流派非常熟悉,因此他經常用「兩組歷史事件呼應比對法」,去凸顯新古典理論之非。例如,美國自獨立革命以降百餘年,都執行產業保護政策,美國今日也國力強大,張夏準以此推論:「可見產業保護未必不好」。台灣與韓國一九六○年代識字率分別不如菲律賓與阿根廷,但是台、韓其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嚇嚇叫,把高教育水平的菲律賓與阿根廷給比下去了,可見「更多教育未必能讓國家富裕」。

此外,台灣、韓國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初期政府都有大力介入,後來他們成為亞洲四小龍,可見「政府介入產業未必是壞事」。拉丁美洲若干國家在X時期實施新古典自由主義,Y時期實施保護與干預,而X時期成長率反而比Y時期低,可見「新古典自由經濟未必有利經濟成長」。二○○八金融海嘯當然是新古典自由派放鬆管制闖的禍,可見「金融市場未必能完全自由」。中國最近二十幾年突飛猛進的經濟成長,當然也是可見「歐美自由資本主義未必全然正確」的鐵證。

這些例子,充斥在這兩本書的章節,大概就是其論述的主軸。但是我既不同意他的論述,也不認為他提供了完整的說理,更不認為他的著作值得年輕朋友閱讀。張教授批評新古典自由經濟的若干缺點,我都同意。但是我認為他推理錯亂。這樣的論述能夠說服一部分外行人,但是可能產生的後座力也不小,會誤導社會對自由市場缺陷的理解。台灣讀者千萬不能誤信其謬論。

傅利曼所開創的「自由主義」科普論述

以傅利曼領軍的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想,我在三十年前也頗受其吸引。那個時候,自己才是剛拿博士的幼齒學者,思想還不成熟,後來逐步摸索,直到接觸到完整的政治哲學,廣泛閱讀近百本大塊頭書之後,才逐漸進階「無惑」。在初始階段,我只是知道「有許多反例與新古典理論牴觸」,這些反例與前述張夏準所提頗為相似。 (相關報導: 王汎森專文:外交官不住相讀書,其功能不可思量 更多文章

但是我要提醒一般讀者注意一些陷阱:一、有些反例的文字敘述聽之合理,卻可能經不起稍微嚴謹的邏輯挑戰。若是如此,則即使論述一時有蠱惑眾人之效,但是難以持久。二、即使例子中的論述經得起細密邏輯檢證,但是「一個例子畢竟只是一個例子」,離一般性推論還有些距離。準此,我們希望「例子之後」的推論能更一般化,能夠使讀者得到更大的啟發。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水準,只是說了許多「未必」的負面結論,偏偏就沒有正面歸納,那麼說服力就打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