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揚樂音響起,身穿潔白舞衣、腳踏硬鞋的舞者翩然現身。明明是那樣夢幻的白色紗裙,卻隨著精準優雅的肌肉延展,展現出另一種傲然姿態。跳躍、踮腳、小碎步;硬鞋立起的瞬間,舞者彷彿脫離了重力的箝制,單留一只重心腳支撐起華麗旋轉,柔美外表下蘊含的強韌能量令人震懾。這是芭蕾,是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中至死方休的完美追求,也是世上許多舞者為之傾心的舞蹈藝術。芭蕾舞源於歐洲,近百年卻開始在亞洲展現不同面貌。除了經典舞劇《吉賽爾》、《天鵝湖》,亞洲文化和芭蕾元素撞出許多新火花,如韓國環球芭蕾舞團改編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推出芭蕾舞劇《沈清》、香港芭蕾舞團改編經典紅樓夢推出《紅樓夢—夢紅樓》等。反觀臺灣,六十多年來的芭蕾教育從未經過長遠規劃,既缺乏國家級舞團也無專業芭蕾學校,臺灣芭蕾舞團發起人之一王永同因而強調:「現在不做(舞團)什麼時候做!」藝術總監莊媛婷也回憶,「以前我身邊的同學─包括我自己─都想說長大以後,要去國外考芭蕾舞團。」臺灣愛芭蕾的孩子難道只有「出走」一途?台灣芭蕾舞團的創立正是希望提供另一個選擇:「要讓愛跳舞的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