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街頭上看過販售玉蘭花、口香糖和日用品的街賣者?多數時候,人們總選擇視而不見,加上媒體報導的偏頗與觀感上的成見,造成社會大眾對街賣者與街頭弱勢狀態者的誤解,在彼此之間畫下一道冷漠的鴻溝。
你可能也聽過「石頭湯」、「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等街頭計畫,其背後執行團隊正是由幾位從事不同工作的年輕人-朱冠蓁、巫彥德、張書懷所組成,他們下定決心為街頭做些不一樣的事創立了「人生百味」。今年四月,他們開展了下一階段的目標--「人生柑仔店」,延續過往街頭計劃溫暖街頭的初衷,亦更重視結構性問題的翻轉,藉由重新設計街賣商品,改變街賣形象,提供街賣者營生的選擇,也提高大眾參與的廣度,願意親近這群與自己並無相異的人們。
正因為「無法視而不見」,他們要為街賣者正名
「會來街賣的人,一定有他的原因在,因為這是一份一點也不輕鬆的工作」
無法對街頭問題視而不見,就是「人生柑仔店」計劃成形的起點,團隊始終最關心的是弱勢族群的生存權益。也認為無論是拾荒者、街友,乃至街賣工作者,不同身分背後,這群街頭弱勢狀態者所遭遇的困境都需要被獨立彰顯與解決。
「一直以來我們執行的計畫,所要達成的目的只有一個,我們希望讓街頭的空間變得更友善,讓這些街友與街賣者能夠被容納進這個社會,不再因為『不了解』所導致的觀感,隔離了我們與這些人群的接觸。」
關於街頭,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某種程度「人生柑仔店」正在搭起這道相互了解的橋樑,以轉變「街賣」形象的方式,傳遞出「街賣」是一份正當職業的訊息,讓消費者也能用正向的態度接近他們。「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等弱勢狀態者落入悲慘、窮困的境地,才開始思考開如何解決呢?」團隊提出這樣的反思,而他們也開始行動。
在街賣中,看見這個社會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
過去提到街賣,大眾總是會聯想到集團控制、假殘障、剝削等片面傳聞,「但事實上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阿德說,這也是人生百味想克服的障礙--資訊不對稱。
為了更深入了解街賣這個產業,團隊接觸了許多街賣組織,發現他們的運作並不如外界想像中的負面,反而有許多溫馨的互動。某一次,團隊在採訪的過程中聯繫到一個街賣組織,他們的工作室是由工廠所改裝而成,裡頭架了許多隔板提供這些無家者居住,也有處理貨品分裝的倉庫、行動用的輪椅,「雖然住的環境不能說非常好,但他們至少還有一個遮風避雨、乾乾淨淨的地方。」阿德說。很難想像,外界常認為街賣者的背後存在剝削以及利潤分配的不對等,卻在訪談與調查的過程中,看見比想像中還要有人情味的畫面。
(相關報導:
天龍國最窮的社區!熱血里長自己籌錢「蓋銀行」扛起300戶弱勢家庭
|
更多文章
)
又像是許多在街上販售玉蘭花的街賣者,他們必須在凌晨五點就起身到北門附近批貨,但玉蘭花存在時效性,過了一天就會因枯萎而無法再販賣,花商經過長期的接觸後,會協助街賣者估算他們一天可以消化的貨量,而中間的互動過程也並非單純買進賣出,彼此會相互寒暄,花商甚至會協助手腳不方便的人串花。「這些都是記者或民眾看不到的事情,也是社會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這也是團隊這次在募資企劃中會製作研究報告的目的。
因為大眾都知道這些弱勢狀態者的問題需要被解決,但過去從未有人有組織性、系統性地去調查與研究,讓這個區塊的資訊變成可以被查找的學術文本,如果想要真正的去消除誤解,就必須直接地去了解這些朋友的處境,缺乏這些前置的研究,後面的作業根本無法進行,當我們用民間力量解決問題時,沒有這些調查報告,根本也無法與公部門對話,這也就是為什麼人生百味認為「『街頭學術研究報告』聽起來很間接,但其實是我們覺得最直接能夠解決資訊不明確、不對等的問題。」
從猶豫到信任,為街賣頭家建立工作自信
「人生柑仔店」從無到有,不能單靠團隊單方面的營運規劃與想像,也需要透過招募街賣「頭家(t’auˊ-ke)」,相互了解才能促成合作。
真正走上街頭,成為如同玉蘭花、口香糖等街賣商品的小型通路,「人生柑仔店」除了需要末端消費者的支持,更為艱難的是街賣頭家的信任。團隊繞遍台北市區,苦尋願意合作的街賣夥伴,過程並不如想像中順遂,「因為這些街賣者在街頭生存久了,遇過非常多的挫折,會變得很小心、謹慎,如果不是透過認識的朋友溝通,他們不會隨便答應跟你合作。」阿德說。
從策劃到執行「人生柑仔店」歷時半年,團隊在每一位合作頭家身上投注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還多。當招募到頭家後,團隊需要與他們逐一進行訪談、討論、溝通理念、確定意願、再到定期的服務與培訓,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維繫並建立起街賣頭家對計畫的信心,也因為不同的弱勢狀態者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更細緻地去思考與處理,才能讓他們克服生存上的障礙,進而才有持續進行街賣工作的可能。
團隊也時常遭遇到各種狀況,像是約好訪談的街賣者遲遲未現身,或者試賣後就不見人影,常常一個月招募十幾位頭家,最後僅留下一位。也因此團隊才會從街賣組織切入,透過穩定的通路系統傳達「人生柑仔店」的理念,讓更多的街賣者認同並能實際參與執行,也期望藉由消費端的購買與支持,逆轉供需改變街賣的風景,消弭長期以來的歧見。
打破沉默無聲的高牆,找回友善、公平的街賣環境
「我們在做人生柑仔店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一下子跳躍太多層了。」阿德提到,目前大眾對於弱勢狀態者仍帶有歧見,破除它們的方式就是一步一步來,從調查基礎到銷售執行,一層一層往外溝通,才有可能存在友善、公平的街頭環境。
人生柑仔店是一個起點,觀念翻轉之後,團隊更期待能夠拋磚引玉,促成政策方面的改革。過去有許多組織不斷地為弱勢者爭取權益,希望能夠在捷運站周邊設立街賣區,讓自立工作者能夠在區域內販售商品;又或者是「街賣證照」,讓這項產業變得更透明、有保障。人生百味希望有朝一日,在街頭遇見弱勢者、街賣者,不再是令人感到負面的接觸,而是一段溫暖、有價值的情誼。
從1到100:你的我的,我們的人生百味
街賣品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收入,但街賣頭家也可以藉由銷售的過程中,獲得消費者的反饋,進而產生對自身的認同感,展現主體性與價值,為自己的生命發聲。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故事,一百個,甚至更多個,加起來就是人生百味,撕下所有外在的標籤,我們都是一樣有血有肉的人。「人生柑仔店」希望從街頭出發,翻轉社會上既有的成見,將溫暖傳遞至每個角落,以及每一位弱勢者的心中。
未來人生百味除了「人生柑仔店」的進行,也會將「石頭湯」企劃擴大,建立一個共食空間,作立即性的剩食處理與分享,讓更多事情發生在這個場域,希望藉由這段過程慢慢地去增加大家對弱勢狀態者的認識,從石頭湯的「給他們東西吃」,到未來發展的共食空間「大家一起吃飯」。總有一天,「他們」可以變成「我們」,那因為偏見所產生的隔閡就不再存在了。
(相關報導:
天龍國最窮的社區!熱血里長自己籌錢「蓋銀行」扛起300戶弱勢家庭
|
更多文章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文標題: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翻轉同情銷售的街頭革命 : 「人生柑仔店」)
除了辛苦的街賣者,還想看更多各行各業經驗談?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