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打小孩,才會聽話嗎?拯救蹺家男孩,她誓言讓台灣成為「不打小孩」的國家!

「以後不要讓我在報紙上看到你作姦犯科的新聞。」老師對同學說的這一句話,改變了她的人生(攝/余亞霓)

思妤出生在公務員家庭,求學路上相當順遂,一直都是老師喜歡的典型好學生,但小學六年級畢業時,聽到老師對其他同學說:「以後不要讓我在報紙上看到你作姦犯科的新聞。」她赫然發現,老師在對待「好學生」與「壞學生」有多麽大的差別,也從此開始反思教育體制背後的不公平,與黑暗面……

推開人本教育基金會的三重基地大門,站在入口處迎接我們的是四隻貓咪,有的對著門口喵喵的叫著,有的則蹭著我們的腳踝,牠們彷彿在為進來的人們洗淨心中沈積的情緒,溫暖的感覺順著腳踝襲上,內心也頓時感受到一絲平靜。

「這些原本都是流浪貓,我們把牠們帶了回來,孩子們也很需要貓咪來療癒呢!」說話的是三重青年基地的館長,江思妤,她一面說著,一面將其中一隻抱在懷裡,「有些孩子剛來的時候不太喜歡開口說話,我們就讓貓咪靜靜的陪伴他們。」

(攝/余亞霓)
(攝/余亞霓)

因為基地提供許多課程,給孩子們學習的緣故,見面以前,原以為思妤給人的感覺會像是典型的老師,但她所說的一字一句,以及提到孩子時的神態,背後所透射出的情感,比起老師,更像是一位慈愛的母親。

以人為本的她,選擇順從內心

思妤出生在公務員家庭,加上求學路上相當順遂,一直都是老師喜歡那樣典型的好學生。小學六年級畢業時,偶然聽到老師對班上較為調皮的同學說: 「以後不要讓我在報紙上看到你作姦犯科的新聞。」思妤赫然發現,身旁大部分的老師在對待他們自己認知的「好學生」與「壞學生」有多麽大的差別,也從此開始反思教育體制背後的不公平與黑暗面。

中文系畢業後思妤回到家鄉陪年邁的祖母,祖母因為擔心她的未來,託人讓思妤進到一所私立高職任教,雖然不願意,但當時為了不讓年邁的祖母擔心,她還是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進到那所高職教書。

那裡的學生多數不是來自富裕的家庭,也不是以升學為目標導向,思妤待在辦公室時,常常聽到同事們會在私底下再討論孩子,「那邊很多老師看不起這些學生,扶持學生不是老師的責任嗎?怎麼反而變成在嘲笑他們呢?」在心痛以及對環境的無奈壓迫之下,他決心離開原本的教職,到了人本基金會的工作。

一句話,就讓一個父親從此不打小孩

擔任三重青年基地館長的期間,思妤的重心在輔導這些孩子除了提供他們課業上的學習以外,也給予他們生活上的照顧。基地成立的目的主要是輔導相對較沒資源的孩子,思妤提到這些孩子有許多問題,根本的導因是來自於家庭,許多有父母疏於照料,或長期依賴體罰來讓孩子聽話就範等教育問題,「這些孩子會因跟父母關係,無法和人建立正常的情感連結,甚至影響到性格,無心於學習,要讓他們回歸到常軌需要很細膩的陪伴」。

思妤說多數的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很多時候會用打罵的方式,是想看到孩子做出立即性的改變或回應他們的期待,但卻往往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一個國一的孩子,有次那孩子蹺家,我們還跟他的父親一起去找他,花了很大的心力才找回來呢!」 (相關報導: 被當老師的媽媽每天痛罵「瑕疵品」、打到昏眩,他差點走偏,卻因一個契機改變人生 更多文章

想起那段回憶,她說那個男孩和父親衝突不斷,每次和父親不要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父親雖然有心改變,但當孩子一有狀況還是會失控出手,然後孩子就會產生更激烈的反抗行為,又增加了父親的焦慮,不斷的惡性循環,情況直到有次媽媽帶這孩子去算命,算命師對父母親說:「這孩子打不得,打了對他未來會產生很糟的影響!」從此之後那位父親竟就不再打那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