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經濟學而言,人工智慧是個相當年輕的領域。1930年代時,一群學者,像是圖靈(AlanTuring),便在思考什麼是「計算」?因為「計算」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個重要表徵。隨後,這個問題逐漸擴大為:電腦與人腦有什麼關係?如果電腦的計算力不斷強化,電腦是否會因此具備了類似人腦的思考能力?若果如此,是否會有那麼一天,所有人能做的事,電腦或機器都可以做呢?換句話說,是否有朝一日,機器人會取代人所有的工作?屆時,又是個什麼樣的社會?若從這個角度思考,人工智慧就不再只是個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學家不可不去面對的議題。二十世紀的兩位經濟學大師馮紐曼(JohnvonNeumann)和西蒙(HerbertSimon)都深諳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都將人工智慧當成是他們畢生的研究課題,馮紐曼生前的最後一本著作,就是《電腦與人腦》(TheComputerandtheBrain);而西蒙更是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結合認知心理學,獨特地發展出他的行為經濟學,並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