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不可以直接說你自己的委屈就好了?當你扯到其他人的時候,我會覺得你在指責我沒做好,但我其實很努力、也盡力在做了⋯」週一一大早,夥伴有點生氣的說,這是第一次,我們合作以來,因為觀點不同有了爭執,而這也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他比較強烈的情緒。
他一向是冷靜又穩定的人,平時我們一起工作,我是很舒服的,原因是我自己的情緒很多,因此過去在公職與同樣情緒多的主管共事時,我非常辛苦,常常對某件事情的情緒還沒消化完,主管又因為其他事件有了情緒。到後期我甚至搞不清楚,這些情緒的源頭究竟是什麼,而來不及消化的情緒累積,最終也導致我的身體出狀況⋯後來我選擇離職、更換工作場域,碰到情緒穩定的工作夥伴,我發現自己可以更聚焦在想做的事情上,而非花大量時間消化莫名的情緒,其實我是很感激的。
不過這一次,他也有了情緒,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且先前我們已經溝通過三、四次,卻始終沒有共識。等到週一再溝通時,我有我的委屈跟挫折,覺得自己不管怎麼表達都不被理解,而他也有他的生氣與受傷,認為他的辛苦努力不被看見或在乎,就這樣我們卡住了⋯
而這樣的場景,也是你熟悉的嗎?明明想溝通,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或是期待透過溝通能找到共好的方案,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導致事與願違。難道觀點不同就無法合作或取得共識嗎?
有情緒時先喊暫停
「你先等我一下,我需要讓情緒跑一下。」夥伴說,他意識到生氣的語言已經偏離他心中真正想表達的方向,因此喊暫停。「你需要我掛電話,還是我在線上等你?」我確認他的狀態,「你在線上等我一下就好。」他回。就這樣,隔著電話我們沈默了將近一分鐘,他又回到平時冷靜的狀態,我們再繼續嘗試溝通。而透過這一來一回的表達,我們漸漸釐清彼此觀點不同底下的期待與渴望。
我期待夥伴的理解與公平對待每個成員;而他則期待我能給出更多彈性空間。繼續往下探索後發現,我期待底下真正渴望的是,我的學習需要能獲得滿足跟重視;而他的渴望是,我更清晰表達自己,而非偏離談話主題。就這樣,我們透過一次次溝通、澄清與表達,更清楚彼此不同的觀點底下,真正想滿足的渴望是什麼。而當可以清楚雙方的渴望,我們也就不需要在觀點或想法層次上拉扯與互相傷害,也更有空間彈性,創造出不同的可能。
但我想溝通的難就難在,當兩人都有情緒下,我們很難說清楚自己,且人有情緒時,內在空間也是有限的,當場更難聽懂對方想傳達的訊息。因此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絕對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相關報導: 想要有職場好人緣?有這5大特質的人最加分,遇到困難大家都願意幫你 | 更多文章 )
找人對話、整理並安頓好自己的情緒
「你喜歡自己在面對跟夥伴意見不合時,溝通的應對方式是什麼?」我在事件剛開始,情緒還很滿時,找了一起學習敘事的朋友對話,他這樣問我。「不放棄、就算有情緒還是嘗試冷靜溝通,以及在乎關係和他這個人吧!」我回。「那根據你們過去的溝通經驗,有哪些時刻是這樣溝通的嗎?」他繼續幫我豐厚支線故事。而我好感謝他的提問,因為他的提問,喚起我們過去共事近一年的美好溝通經驗。此刻的我因為溝通的挫折而痛苦,且卡在情緒中的我忽略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溝通經驗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