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K能幹嘛?一支iPhone?一個名牌包?一趟不近也不遠的海外度假行程?還是2個月的房租?100天的餐費?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最殘酷的答案可能莫過於「支付全家人一個月的所有生活支出」。 今年7月1日,新版基本工資正式上路,月薪由原先的19273元調整為20008元,時薪也由原先的115元調整為120元,行政院表示,調整理由為「照顧勞工生活」,但問題是,20K真的有辦法照顧勞工生活嗎? 每當談起低薪,人們腦裡閃過的第一個字眼往往是「22K」。在大多數人眼中,22K是青年貧窮的代名詞,它很可能是職場新鮮人的第一份薪水,卻是極難維持大城市中個人基本生活支出的一份薪水,象徵著台灣社會「窮忙」的窘境;然而,當22K引起各界關注時,卻有一批年齡層更高、薪資卻比22k還低的勞工長期被忽視,他們領著號稱「保障勞工基本生活及購買力」的基本工資,卻發現自己離所謂的「基本生活」越來越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