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北京贏麻了?中國輸美商品量下滑至疫情以來新低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進口商品的國家排名重整。(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最新貿易數據顯示,美中貿易格局發生顯著轉變,中國商品進口量下滑至疫情以來最低點,而多個新興貿易夥伴進口量則創下歷史新高。此趨勢凸顯美國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關稅政策成為影響國際貿易流向的關鍵因素。

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貿易數據,中國輸美商品進口量已降至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準。這一數據表明,中國商品在美國整體貿易中所占比重正明顯下降,不再如過去幾十年那樣占據主導地位。

3月消費性進口創歷史新高

商務部報告顯示,這一趨勢與美國進口來源多元化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從包括墨西哥與越南在內的10個國家進口商品量創下新高,反映出全球供應鏈正在進行重大調整。

多位貿易專家分析指出,這波貿易流向變化與川普政府反覆實施的關稅政策密切相關。川普政府之前大幅調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最高達145%,此舉旨在試圖平衡美國長期以來對外貿易逆差問題。

儘管川普在4月2日宣布對數十個國家暫緩實施對等關稅,回應各國要求展開雙邊談判,但當時他對中國的制裁力度反而加碼。這被視為是回應北京對美方貿易政策的強烈反擊,因為中國方面也對美國商品加徵最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5月11日美中雙方談判後,雙方才暫時將關稅調低,顯示出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緩和。

根據《今日美國》的報導,美國3月消費性進口總額突破3400億美元,較1月創下的前一紀錄多出超過200億美元,年增率達37%。這一數字創下自2002年有紀錄以來的單月新高,顯示美國消費市場依然強勁。

喬治城大學法學中心實務教授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國際貿易研究員珍妮佛.希爾曼(Jennifer Hillman)對此現象作出解釋:「每個人都在想辦法搶在關稅生效前出貨,這讓整個貿易資料出現扭曲。」這表明,貿易數據的波動部分原因可能是企業為應對即將到來的關稅調整而採取的預防性措施。

川普政府推進新貿易協議

就在針對中國的關稅調升後不久,川普政府也於上個星期與英國簽署一項獨立貿易協議。這是川普自4月2日發表「貿易解放日」(Liberation Day)政策以來,首個正式簽署的雙邊協定。

在「貿易解放日」政策中,川普宣布將對全球多國商品施加新一輪關稅,其宣稱目的是拆除貿易障礙,讓美國出口商品能在全球市場中獲得公平競爭機會。這一政策顯示出川普政府繼續推行「美國優先」的貿易策略,試圖通過關稅和雙邊協議重塑美國的全球貿易格局。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