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捷運錢坑6》會生也要會養,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捷運?

該如何做才能讓捷運永續經營不致成為錢坑?圖為台中捷運。(顏麟宇攝)

全台諸多縣市大興土木蓋捷運建設,然而,台北捷運通車26年,營運路網高達146.2公里,但台北市公共運輸使用率只在4成上下,高雄捷運通車14年,高雄市大眾運輸使用率也未有起色,近10年均無突破10%以上。捷運鉅額投資卻無法大幅提升民眾使用公共運輸意願,面對淨零減排趨勢,以及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來臨,要讓捷運能夠永續又不致成為錢坑,有哪些方法?

全台各地瘋捷運程度近幾年到達巔峰,《新新聞》統計,台灣總計要再花1.1兆元投入軌道建設上,但目前已上路的捷運系統,除了大台北地區外,其他縣市捷運運量皆不如預期、財政營收也拉警報,公共運輸使用率也不高。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人們開始願意出門搭大眾運輸,再加上愈來愈多縣市也有蓋捷運的計畫,進入捷運時代的台灣,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捷運成為錢坑、債留子孫?參考前一篇報導的荷蘭經驗,台灣也有自己的解方。

【解方1】別再堅持高運量!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系統

全台諸多縣市都想複製台北捷運模式,讓城市裡擁有捷運建設,但觀察高雄、桃園、台中等地捷運運量並不高,一項動輒百億、千億的大型建設,真的是每座城市的交通運輸良方嗎?

根據世界各國對捷運重運量、中運量、輕軌的統計,重運量單向路線服務運能約為每小時2萬5000至8萬人次, 主要為人口高於百萬以上都市的主要運輸幹線。而中運量捷運則是用於市郊與市區間的接駁、都是周邊外環線等,運能約為每小時5000至2萬5000人次。

因此,各城市理應依照人口多寡、可能運量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系統。當年高雄捷運採用高運量,如今不少人都認為高捷運量不足以支撐重運量系統,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學孔說,他當年就建議高雄不要學台北,要學荷蘭鹿特丹、澳洲墨爾本等世界港都,採取中低運量、造價相對便宜的輕軌電車系統,現在高雄輕軌電車經過光榮碼頭、愛河、駁二及大港橋,已經展現綠色城市、觀光等目標,「但當時高雄認為要跟台北一樣,最後選擇中高運量」,結果現在顯然運量不高,當初1800億投資經費若改為輕軌,將如同現在澳洲墨爾本一樣擁有200公里的輕軌電車網路。

20220726-捷運錢坑專題,高雄輕軌、高雄捷運,高捷車廂。(顏麟宇攝)
各城市應依照人口多寡、可能運量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系統,而非一味的追求高運量。圖為高雄捷運。(顏麟宇攝)

事實上,現在就連台北市最新的南北環路線都採用中運量系統,台灣很難再有地區能符合重運量的條件,甚至連中運量都很勉強。不過綜觀各地方政府所送出的路網規畫書,地方政府仍偏愛中運量或標新立異選擇新系統,例如基隆捷運採取中運量、台南捷運想採取單軌懸吊系統。

「首長都喜歡中運量、重運量,所以底下捷運局往往朝此方向設計。」一名捷運界資深人士分析,運量選擇往往都是地方首長決定,即便大台北都已經沒有再發展高運量的可能性,中運量因為是全自動化系統,必須採用國外廠商技術,容易被國外掐住脖子,所以人口不多的地區可以發展輕軌,並可藉此讓台灣車輛公司(台車)加入,促進本土捷運產業發展。 (相關報導: 捷運錢坑1》全台瘋捷運,斥資逾2兆為何蓋出一堆賠錢貨? 更多文章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