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做」與「拖延做」是一對截然相反的詞,一提到前者,大家很自然地會想到一個動力十足的人爭分奪秒地完成任務的場景,而一提到後者,一般一個懶洋洋的人的形象就會躍然眼前。
李法就是一個經常「拖延做」的人,他的一天通常是這樣度過的:
早晨七點,鬧鈴響起,他隨手按掉鬧鈴,想著再躺十分鐘就起來。
早晨八點,他依舊在床上。
上午九點十分,他匆匆忙忙地趕到公司,但是已經遲到了十分鐘。
上午九點半,應該檢查郵件、彙報任務的時間,他卻對著電腦發呆。
上午十點,老闆催工作進度,他趕快打開檔案,寫幾十個字就休息一段時間,一般在截止日期前一刻才能完成任務(也經常無法完成)。
下午五點,下班(經常因工作仍未完成,不得不留在公司加班)。
晚上八點,他疲憊地下班回家。
晚上十二點,家人都睡了,他依舊沒有放下手機,想著過一會兒再睡覺。
凌晨一點,支撐不住,他終於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七點又是一模一樣的一天,如此周而復始,不曾改變。
縱觀這位「拖延症」患者的一天,你是否感覺到了一些熟悉之處?你是否也和他一樣總是不能及時完成任務?是否也怎樣都無法集中注意力?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拖延症。
拖延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指無法自我調節,即使知道有嚴重的後果,也仍然會把事情往後推遲的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憂鬱症、焦慮症。
拖延症的危害十分嚴重,就拿上述例子來說:
第一,精神不濟。
李法在晚上總是拖延上床睡覺的時間,不良的作息讓他每天都精神不振,大腦昏昏沉沉,身體也出現了不少的毛病。
在工作中,他總是在最後一刻才完成任務,這不僅讓他越來越得過且過,也讓他更加消極怠惰。
第二,浪費時間。
充分利用時間,生活才會有滿足感,李法整個上午的時間,只有完成工作任務的碎片化時間才能算得上是「有效時間」,在這段有效時間中他完成的工作品質並沒有其他同事高,由此產生的空虛感也時時刻刻困擾著他。
第三,成就減少。
李法完成工作品質下降,時間增長,導致可獲得的成就降低,薪資一直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看不到上升的希望。而且由於李法的惰性,某些原本的計畫和想法都被擱置,沒有去追求的動力。
第四,情緒失控。
在拖延症的後期,李法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想要改變可是又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自責情緒、罪惡感、焦慮感以及對自己的不斷否定、不斷排斥,導致了情緒的極度不穩定,在家中他經常會無意識地發火,甚至在工作中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
拖延症危害重重,若是任由它肆意發展,我們的生活將會深受其害,那又應該採取何種舉措控制住自己的拖延症?怎樣讓自己時時刻刻充滿動力?
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施蒂爾(Piers Steel)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
改變的動力=(期望× 價值觀)/(衝動× 推遲)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當你的價值觀符合程度與期望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高,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低。而你的衝動程度與推遲程度越高,你想要改變的動力越低,即拖延症的發生率越高。 (相關報導: 人類有五成的行為都出自習慣!《原子習慣》教你運用「兩分鐘法則」停止拖延,活出美好人生 | 更多文章 )
也就是說,想要增加自己改變的動力,要麼提高價值觀的符合程度或期望,要麼抑制衝動或推遲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