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都喜歡早起!從夜貓子轉為晨型人的他揭最大好處,4步驟讓你無痛養成早起習慣

養成早起的習慣,好處非常多。(圖/取自Pexels)

如果沒有養成早起的習慣,自己肯定還處於那個熬夜成性、無精打采、忙忙碌碌、無所長進的狀態,不敢想像五年或十年後會成什麼樣子。

算算,至今我已經過了四年的早起生活,雖然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但也不是鬧鐘,我是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自然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這段期間看著五花八門的早起團、打卡團,各類早起課、監督群,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對想要養成早起習慣的人有所幫助。

我的早起之路

堅持早起為我創造大量的可支配時間,生活狀態也發生巨大的改變,而且生理健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甚至變得更好了。

時間回到四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習慣熬夜,每天不過十二點是不會準備睡覺的。睡前我通常都盯著手機螢幕,直到實在無法支撐才睡去。那時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不太好,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的,白天也顯得無精打采。雖然我知道這種生活習慣不好,但實在是沒有多餘心力去對抗惰性。

對於早起的好處,大家都時所耳聞,也知道很多名人都有早起的習慣,例如:巴菲特每天六點四十五分就起床;賈伯斯每天六點左右開始工作;中國地產大亨潘石屹每天四點起床、六點開始晨跑,八點前開始工作……

我總是想,這些名人可不一般,我怎麼可能和他們一樣呢?早起,在當時的我眼中,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看看就罷了。如果有人跑來告訴我:如何用多個鬧鐘、如何早起打卡、如何相互監督……我一定無動於衷,我知道這種純粹消耗意志力的作法會很痛苦,多半也不會成功。直到我看到日本作家中島孝志寫的《四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1]這本書。

大概是因為「四點起床」讓我覺得有些誇張,於是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結果書中的四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觀點一: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把全天分成三個八小時。

第一個八小時:四點至十二點,用於完成過去的工作(或完成我們一天正常的工作);

第二個八小時:十二點到二十點,用來準備接下來的工作(也可視為多出一個工作日);

第三個八小時:二十點到隔日四點:休息(還是八小時沒變)。

每天四點起床,就相當於多出一個工作日,並且睡眠時間沒有減少。雖然這種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但表面的好處還是讓人有點心動,畢竟只要改變起床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時間,也沒什麼損失。

觀點二:有關睡眠的腦科學理論。

書中提到芝加哥大學的納撒尼爾.克萊特曼與威廉.德曼教授在實驗中發現,人的眼球會在睡覺的時候來回運動,根據這個運動規律發現了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之後則是深層、難叫醒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相關報導: 就是不想結束這一天!時間到了硬是不睡、拚命滑手機,為何我們無法逃離「報復性熬夜」? 更多文章

健康的成年人睡覺時大多是一.五小時快速動眼期、1.5小時非快速動眼期,兩種模式不斷替換,並且在最初的兩個單位時間內,也就是睡著之後的前三個小時內,會進行高質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動眼期等於熟睡),之後則是淺層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的組合。根據這個規律,人在睡眠後的三小時、四.五小時、六小時、七.五小時這幾個時間點醒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我對早起的實踐就是從對這個理論的神奇體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