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熬夜」是我們剛造的一個新詞。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時間都被別人占去,晚上就不想睡覺,這就是「報復性熬夜」。
對「報復性熬夜」的人來說,這是一天當中最後一道儀式感,是無比珍貴的心靈港灣——
在夜晚這個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或者宵夜配個小酒,或者遊戲打到手酸,或者追劇補漫畫...哪怕明明睏得厲害,也得聽兩段郭德綱,刷刷抖音,熬到兩三點睡覺才踏實。
你說熬夜傷身體,誰不知道呢。大家也清楚,熬完夜迎接自己的是第二天更嚴重的疲憊困倦,以及皮膚老化、黑眼圈...
但奇怪的是,明明什麽都懂,我們依然樂此不疲的報復性熬夜。
這是為什麽?
「報復性熬夜」的爽感,其實來自一種補償心理,屬於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
按照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說法: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領域)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內心不安。
當我們總要花費大量時間用於工作、處理和別人的關係、甚至處理戀愛矛盾時,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間便少得可憐——說白了,也就只剩晚上僅有的幾個小時。
為了「補償」,我們便容易瘋狂熬夜,希望通過熬夜彌補這一天的遺憾,對生活表達一種無聲的反抗或不滿。
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尋求「補償」自然是有好處的:它能成為維持心理平衡的內在動力。
但補償也分不同類型:消極性補償,例如事業失敗卻通過家暴獲得成就感;積極性補償,例如通過努力學習提升氣質克服容貌的不足;過度補償,例如為了奪回失去的時間加倍熬夜。
「過度補償」往往無法給人真實情景的安慰。
我們會越來越懼怕第二天的到來,等到第二天如約而至時,自己也沒力氣承擔熬夜的各種後果,第二天晚上,只能繼續通過報復性熬夜尋求心理的補償。
長此以往,還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後移綜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Disorder,簡稱DSPD)」,一種慢性睡眠紊亂。
要擺脫報復性熬夜的狀態,也不難,我們給你出幾招,主要幫你避免「過度補償」的心態。
1. 點一頓奢侈的下午茶
人都會希望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也就是「自我控制」。當我們抵禦誘惑、克制某種沖動的時候,就是自我控制力在起作用。
而一旦自我控制過於苛刻,反而會導致我們更期待補償。
相關理論認為:每個人自我控制的時候都需要消耗自身的「自我控制資源」,一定時間內,這些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愈充足,自我控制任務表現便愈好。
如果一個人在白天就耗光了所有自我控制資源,晚上就會「失控」——你會默許自己做任何事當做補償,這時, 再想控制自己不熬夜就很難了。
所以,不如試著在一些小事上適當放縱,留下更多資源留給晚上的「熬夜心理戰」。
當然,如果你自控力差到極致的話...這方法恐怕對你無效... (相關報導: 熬夜後補眠就好?實驗證實,生理時鐘混亂將提高罹癌風險,補睡多久都沒用! | 更多文章 )
2. 偷偷做點公司(學校)不允許的事
「被控制感」會直接影響幸福感,當人感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會非常消極,尋求補償的衝動也更強烈。
一項針對養老院的研究發現:同樣一批病人,那些被允許自己移動床和擺放花草的老人,比那些事事都被照顧的老人,活的更久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