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重建三大地緣危機新秩序的槓桿與關鍵支點

儘管川普飽受批評,他所主張的世界觀——即以利益交換取代意識形態對抗,以交易談判取代軍事衝突,或許正是當前世界最需要的務實主義。(資料照,AP)

「和平從來不是承諾的產物,而是交易、妥協、戰略平衡下的結果。」

「誰有能力設計、推動與承擔責任,說就有權主導未來秩序。」

隨著全球三大熱點危機持續升溫,北京與特拉維夫作為制度重建的槓桿與關鍵支點角色,正在新國際秩序中浮現。

北京:在烏克蘭停火與中東穩定之間扮演槓桿角色

川普遲遲無法實現他所構想的「快速停火」——無論是24小時內,還是100天內——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普丁不願意,而是因為歐洲不相信他。歐洲各國出於對俄羅斯擴張主義的長期恐懼,並不相信犧牲烏克蘭的利益,就能換來真正的和平。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相信川普這樣一個主張孤立主義、又喜歡搞脫鉤的美國政府,有能力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反而被越來越多歐洲國家,視為唯一有可能在戰後扮演「可信擔保者」角色的大國。因為它既是俄羅斯聲稱的「戰略夥伴」,又是目前俄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對莫斯科的確握有某種程度的經濟槓桿。

從2024年10月起,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多次公開表示,美方已要求中國利用其對俄影響力,協助降低戰事風險;2024年11月19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G20峰會上也呼籲中國對俄施壓;2025年3月27日,法國外長巴羅更在訪問北京時,直接要求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扮演積極角色,推動戰事止息。

而如果真的要簽出一份有約束力的停火協議,讓俄羅斯在拿到該有的好處後不再進一步擴張,那麼中國的角色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中國願意為和平背書,歐洲才有可能認真考慮川普主導的這個和平方案。

同樣地,若要實現中東和平並保障以色列的長期安全,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單靠俄羅斯無法處理以色列與伊朗、哈瑪斯、真主黨等區域行動者之間的複雜局勢。

中國近年在中東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快速擴張,不再侷限於能源合作,而是延伸至外交、基礎建設與高科技領域。北京透過與沙烏地、阿聯、埃及等國加強雙邊關係,並在巴勒斯坦與伊朗等議題上展現與西方不同的立場,逐步形塑自身為區域內「平衡者」的角色。

經濟方面,中國早已成為多國最大或第二大貿易夥伴。2022年,對中東出口額達2,290億美元,進口額逾2,780億美元,主力項目包括石油、機械設備與大型基建工程。透過「一帶一路」項目,中國在港口、能源、5G、數位基礎建設上的滲透也明顯加深。

中國長期與巴勒斯坦各派系保持政治關係。2024年7月,北京主辦巴勒斯坦和解談判,發布〈北京宣言〉,提出法塔赫與哈瑪斯之間的團結框架。同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際聲援巴勒斯坦人民日」致信支持,承諾中國將繼續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權利,進一步強化其在該衝突中的外交布局。 (相關報導: 風評:中共軍演進逼,川普出兵相救? 更多文章

中國與伊朗的戰略關係,也使其成為區域中的另一槓桿。2021年3月,北京與德黑蘭簽署為期25年的《全面戰略夥伴協議》,涵蓋能源、基礎建設、軍事與科技合作,使中國成為伊朗最大的經濟夥伴與原油買家。在核問題上,中國是少數能對伊朗施加實質壓力的國家。如果習近平願意動用這些槓桿,就可能迫使伊朗停止濃縮鈾計畫、降低對代理武裝的支持,為中東的降溫創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