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 「長和」交易告終的兩種可能結局

香港富豪、長和集團創始人李嘉誠。(美聯社)

川普重回白宮,發誓要重建美國的制造業,但他自己也知道,制造業真的要回美國,並非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而這樣很可能無法使川普展現自己在任時的成就。於是,他決定用一切方式,來佔據他國資源和掌控更多的基礎設施如港口和航線等。 因為這種資源,只要憑著美國現有的霸權政策和他敢於違規的行為,即刻得到的幾率很大。

川普「走捷徑」帶來的壓力

他在上台不久,便開始把巴拿馬、加拿大、格林蘭等地作為他攫取的目標。 當然,他對他的做法,總有一個借口。如巴拿馬,他認為現在就是被中國控制著。所以美國必須奪回這個控制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國務卿在2月1日去了巴拿馬,而巴拿馬政府也挺「配合」的,即刻宣告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的合作。

作為香港聞名的貿易企業家和投資者,李嘉誠在川普上台前就開始準備出售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因為這些港口並不賺錢。但現在川普對巴拿馬的虎視眈眈言行,更是促使了他要及時脫身,儘管原本長和旗下子公司和記港口與巴拿馬政府協議,擁有港口營運權至2047年。於是便出現了下面戲劇性的一幕:

美國總統川普3月4日在國會聯席演說中,重申美國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他還提到,一家美國公司已經宣布計劃買下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股權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 (Black Rock)。

3月4日深夜,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宣布,與由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整個交易涉及228億美元。

北京非要阻止交易不可

顯然,李嘉誠在決定做這個交易之前,並沒有「請示」習近平的中央,但也不完全排除,習近平可能在這筆交易之前已經了解到此事,那時的習近平正忙著中國的所謂的兩會的事,暫時無法脫身。

所以兩會剛結束,他便大發雷霆,以致於香港的大公報以及後來的中國媒體,鋪天蓋地用極端粗暴的語言來痛罵李嘉誠。官方試圖用這種威嚇來逼迫他中止該交易的進行。最近這幾天,中方的策略顯然有了調整。首先一改以往批李嘉誠是賣國等,官方公開表示不能接受外方的脅迫手段。這樣,等於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川普而不是李嘉誠。但同時,中央決定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面對其交易進行反壟斷調查。

為了增加對李嘉誠家族的壓力,習近平已經下指示,不准以後中國的國企跟李家族發展商務。這暫時不包括現有的商務合作 。最後,官方有意跟黑石集團, 即貝萊德集團的競爭者示好,暗示如果不聽從北京的話,那在中國的生意就不好做。 而貝萊德在中國的巨大利益是眾所周知的。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要在4月2日簽署隔離協議的李嘉誠不得不暫停該項目。而到7月交易最後一天到來之前,中共與李嘉誠、買家以及最終跟美國政府的爭鬥撲朔迷離。

很顯然,在川普和習近平之間正在進行一場拔河賽。盡管這場賽局尚未有定論,而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這次拔河的性質。 (相關報導: 梁又典觀點:反思反智─評「美國的反智傳統」 更多文章

一般美國海警船停靠在巴拿馬運河的海軍基地。(美聯社)
一般美國海警船停靠在巴拿馬運河的海軍基地。(美聯社)

李嘉誠和習近平之間的化學

首先是李嘉誠跟習近平的個人關系。 眾所周知,李嘉誠從改革以來跟以往的中共領導的關系還是比較密切的。那時,由於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成了中國官方的座上賓。但到了習近平時代,情況便不一樣。據說,李嘉誠在習近平剛上台時,特意去北京,希望見他。但習近平不予理睬。於是,在2015年,他便決定從中國撤出他在中國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