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界泰斗、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前甘迺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院長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經校方證實去世,享壽88歲。這位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權威學者,在其1990年出版的《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即一個國家透過文化與價值觀,贏得他國人心、而非靠強制或暴力手段,此一概念也深深影響後續各國發展。
奈伊全名叫做約瑟夫・山繆・奈伊二世(Joseph Samuel Nye Jr.),1937年出生於紐澤西州。他以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自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並獲得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資助,前往英國牛津大學艾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攻讀哲學、政治與經濟,最後在1964年取得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Joseph Nye, a Harvard professor whose ideas on the nature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policymakers, academics, & students and made hi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elebrated political thinkers, has died at the age of 88 https://t.co/ef7vS8eJ1f
— Harvard Kennedy School (@Kennedy_School) May 7, 2025
畢業後留校任教,也曾是由大衛・洛克斐勒(David Rockefeller)在冷戰時期創設的「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核心成員,該組織旨在強化美、日、歐之間的安全夥伴關係,因為這個緣故,讓奈伊非常支持美國與日本,維持緊密合作的同盟關係,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無法在亞洲地區取得霸權地位。
除了在學校培育英才,奈伊也數次獲得華府邀請出任公職,生涯曾在三個美國政府部門任職,分別是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國家情報會議(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與國防部。

面對這位重量級學者逝世,前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受訪時表示,「奈伊是那種罕見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理論觀點,不僅在紙上有說服力,也在現實社會上,實際幫助人們制定更好的外交政策。他的觀點不是抽象理論,而是像我這樣的外交官,都可以輕鬆運用的工具。」
羅素還提到,奈伊之前曾邀請他前去哈佛課堂上演講,而從來不只是學術分享,他希望在場學生們,能看到外交政策理念如何在亞洲外交實務中被運作,「他的聰明才智不在於炫耀他知道什麼,而在於幫助他人、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無論是中國崛起,還是我們(美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
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與海軍作戰部長拉夫黑德(Gary Roughead)則強調,長年以來,奈伊一直是美日同盟背後,無可質疑的倡導者。也因為長時間支持美日同盟關係,讓奈伊在2014年獲得日本政府頒贈旭日勳章,以表彰他「對日美安全研究的發展以及促進日美相互理解所做的貢獻」。

奈伊生前曾在2010年受邀訪問台灣,並前往總統府和時任總統的馬英九進行會談,同時還對國策顧問及部會首長等人,發表以「國家未來的實力(The Future of Power)」為主題的演講。
「若你能讓他人想要你想要的東西,你就能節省威逼與利誘的成本。」
這一概念出自於奈伊的著作,也能解釋美國為什麼在被普遍看衰之際,卻仍能保持影響力至今。而身為國際政治學者的奈伊,即使到了晚年仍非常活躍,經常公開發表公眾評論,他也曾針對重返白宮的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發表看法,警告現任政府、正在將美國長時間累積的軟實力揮霍殆盡。 (相關報導: 「對等關稅」協議第一砲!川普宣布先搞定英國,美國代表本週直球對決中國 | 更多文章 )
他曾在《PolicyCast》節目中提到,「假如當你一上任就宣稱,要從北約(NATO)盟國丹麥手中奪取格陵蘭;或是說要重新奪回巴拿馬運河,這會喚醒整個拉丁美洲,對美國帝國主義的懷疑心理。以及你強制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一個原本能讓美國形象更仁慈的機構。這一切舉動都顯示,你(川普)其實壓根不在乎『美國優先』,你唯一想的只是讓『美國孤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