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美元怎麼了?從制度空洞到霸權轉型的三大挑戰

當美元體系開始出現內部裂縫,當美國的軍事支撐力、政治聯盟力與規則設定力不再像過去那樣無可動搖,我們卻沒有一套對應的「制度風險指標」來評估其穩定性。(資料照,風傳媒)

如今的美國和美元正面臨什麼樣的結構性挑戰?我們需要思考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1、「當美元仍在主導世界,其制度支撐基礎是否正在弱化?」

2、「當一個國家的代表性工業產品——飛機——都不能安全、準時交付,其他更一般性的工業製品又如何贏得世界信任?」

3、「一個制度運行面臨內部嚴峻挑戰的國家,還能對世界提供何種公共產品?這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將造成什麼影響?」

在我們上一篇《人民幣vs美元:中美纏鬥20年「貨幣戰爭」背後的博弈與角力》中,我們梳理了這場始於2005年、歷經2018年貿易戰、2023年去風險化,直至2025年全面升級的貨幣競爭。從當初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到如今川普政府對中國祭出145%懲罰性關稅,表面上是貿易摩擦,實質卻是一場關乎制度信任的深層博弈。

正如我們所分析的:「這場競爭的真正本質,不僅是貿易盈虧或匯率高低,而是制度信任的再分配,是全球金融秩序一次深刻的信任重組。」這場對話已不再僅是技術層面的經濟較量,也關乎「哪種制度模式更具適應性」的選擇。

然而,當我們聚焦於美元自身時,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浮現——當美元仍在主導世界,它是否還擁有足夠的制度支撐資格?

在過去七十年裡,美元不只是美國的貨幣,它更是全球的錨定點。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以來,美元象徵著制度的穩定、產業的強盛與全球秩序的掌控權。它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不僅因為它「能流通」,而是因為它代表了一套世界相信的結構。

那是一段美元「毋庸置疑」的時代。當時的美國在政治穩定性、軍事實力、製造業完整度、財政健康度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在那樣的背景下,衡量貨幣信任度的主要標準是購買力平價(PPP)。匯率與物價保持相對平穩時,美元被視為最優質的儲備資產。

但當今情況已有明顯變化:當美元體系開始出現內部裂縫,當美國的軍事支撐力、政治聯盟力與規則設定力不再像過去那樣無可動搖,我們卻沒有一套對應的「制度風險指標」來評估其穩定性。2022年俄烏戰爭期間,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凍結約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行動,已經讓全球清晰地認識到:美元體系一旦武器化,任何非同盟國家都可能面臨金融安全風險。

這正是本文要提出的核心觀點:在霸權國家的制度面臨調整時,我們需要一套超越傳統指標的分析框架,來重新評估貨幣信任的多維基礎。因為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力量對比,也關乎當環境變化時,誰能保持制度穩定?誰的貨幣體系更具適應性?

一、當美元不再理所當然,我們該用什麼標準來重新評估它?

美元成為全球貨幣是一個漸進過程。它之所以被世界接受,建立在一整套強勢制度與實體支撐之上。當時的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製造能力,一度佔全球工業產值超過50%;它的財政穩健、幾乎沒有債務,是一個「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國家;它的制度穩定、政策連續、對外承諾具備可信性;它還有能力為世界提供安全秩序、經濟規則與災難援助等公共服務。 (相關報導: 美中談判是假的!中國打槍川普「根本沒在談」要求撤光全部關稅 更多文章

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懷疑美元的資格;我們甚至不需要問它「為什麼值得信任」,因為它就是那個標準本身。但今天的情況已經明顯改變。現在的美國製造業佔比跌破16%,核心產業結構受到挑戰,出口競爭力下降;債務超過36兆美元,財政壓力增大,利息支出占比上升;國內政治極化明顯、政策連續性面臨嚴峻考驗;全球公共產品供應能力也需要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