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與經濟談判中,小國如何與大國周旋並爭取支持,是一門高度策略性的課題。烏克蘭與美國圍繞礦產協議的談判原本被視為深化雙邊合作的契機,卻因2025年初媒體直播前的外交談判曝光細節而陷入僵局。這一事件不僅凸顯小國在國際博弈中的脆弱性,也為小國如何在大國間尋求平衡與支持提供了深刻啟示。該協議最初設計為烏克蘭將未來稀土等礦產收益的50%投入美烏共管的「重建投資基金」,換取美國資金、技術與間接安全支持。美國前總統川普曾於2024年底公開表示,這種合作本身即構成「安全後盾」,因美國企業與人員的參與將對俄羅斯形成無形威懾。然而,2025年3月,媒體提前披露談判細節,暴露出雙方在安全承諾與利益分配上的分歧:烏克蘭尋求明確的防禦條款,美國則堅持經濟合作已足以提供隱性支持。公開化的立場對立讓談判進展停滯,至今未見突破。小國在談判中往往需透過經濟紐帶將大國利益與自身發展綁定,以換取支持。烏克蘭的策略正是利用稀土等關鍵資源吸引美國企業,讓美國在新能源與高科技供應鏈中獲益,間接承擔穩定烏克蘭局勢的責任。這種「經濟優先、安全附加」的模式避免了直接要求軍事承諾的敏感性,理論上具備可行性。然而,媒體曝光打亂了這一節奏,美國擔憂被外界解讀為對烏克蘭的正式安全承諾,進而削弱其外交靈活性。成功的談判應讓大國在小國的成長中看到長期利益,而非僅限於短期回報。烏克蘭開放礦產開發權,本可為美國企業提供穩定資源管道,同時為烏克蘭重建注入資金。然而,曝光後美國國內輿論開始質疑合作的成本與風險,甚至有共和黨議員於2025年3月中旬公開批評該協議「得不償失」。低調推進的談判被迫公開化,小國應從中吸取教訓:保密性是談判成功的關鍵,避免過早讓大國面臨外部壓力。多邊競爭是小國提升籌碼的有效策略,但需謹慎操作。烏克蘭在與美國談判同時,與歐盟和中國保持接觸,試圖透過多邊平衡增強談判地位。然而,媒體曝光讓美國誤以為烏克蘭在故意製造壓力,據報導,美國談判代表於2025年3月下旬表達不滿,稱「不希望被當作競價工具」。這一失誤顯示,小國若要利用多方競爭,應在幕後低調布局,避免公開化引發大國反感。長期合作框架原是談判亮點。協議不僅聚焦礦產開發,還旨在確保未來數十年的重建資金與安全環境,形成「經濟共生關係」,讓美國難以輕易退出。然而,媒體介入將焦點從長期利益轉向短期爭議,例如安全承諾的模糊性,削弱了協議的戰略價值。小國應認識到,談判中的透明度雖有助於國內支持,卻可能讓大國因顧忌形象而退縮。僵局的另一隱憂在於,小國過度依賴單一大國可能喪失自主性。若協議最終達成,美國的經濟影響力或限制烏克蘭的政策空間。歷史上,小國因過分依賴大國援助而失去獨立性的案例不勝枚舉。烏克蘭應在協議中保留資源開發與資金使用的決策權,以保障長期利益。這場僵局也影響了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格局。美國的猶豫促使歐盟於2025年3月底表示將加大對烏克蘭的重建援助,而俄羅斯與中國則可能趁機調整策略,例如中國近期加碼投資烏克蘭基礎設施。烏克蘭若要突破僵局,需重拾低調姿態,靈活應對各方關切,避免進一步公開爭議。烏克蘭礦產協議的經驗顯示,小國在爭取大國支持時,需謹慎平衡談判的公開性與保密性,將大國利益與自身發展綁定,並透過多邊布局提升籌碼。媒體曝光雖打亂進程,卻也提醒小國在國際博弈中必須精準掌握策略時機。唯有在低調務實的基礎上,烏克蘭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談判籌碼,在與大國的周旋中找到立足點。*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