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向來講求「Give and Take」,既是博弈也是妥協,亦是談判學的基本知識。國際談判亦復如此。面對國際局勢的波詭雲譎,總統賴清德居然對此顯得極度無知,不但幻想要跟美國川普大帝玩「雙贏」遊戲,現在又異想天開地說「不犧牲(國內)任何行業」。
宰相有權能割地:誤把話術當解方
對於川普大帝「對等關稅」要索32%關稅,賴清德嚇到不知所措,賠了台積電加碼赴美,卻又毫無招架之策。而日前,賴總統下鄉宣講,夸夸其談,向民眾與企業界喊話,稱對美談判有三原則:「確保國家利益、維護產業空間、不犧牲任何行業」。這種缺乏實質內容的宣示,滿是空話,看不出戰略高度和戰略縱深,只圖用錢安撫焦躁不安的本土業者。最可笑的是,賴總統竟宣稱要「不犧牲任何行業」。
如果「不犧牲任何行業」,何必高談闊論要補助中小企業?既要推出總額930億元的中小企業因應對策,又要編列總額4100億元的特別預算,協助穩定產業、電力與民生經濟?
如果「不犧牲任何行業」,賴清德何必堅持要「脫中入北」?因為落實「脫中」勢必「兩岸脫鉤」,如此就要犧牲掉受惠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相關傳統產業(石化、紡織、汽車、工具機以及農漁產業等)。賴想拋棄中南部的中小企業於不顧嗎?

孤臣無力可回天:原來輸光是全贏?
如果「不犧牲任何行業」,何必要讓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把台積電留在台灣本地可當「矽盾」,保留高階半導體產業鏈,可作為對美談判的籌碼,如同烏克蘭擁有稀土資源的《礦產協議》,何必要推動台灣的資訊電子業「東進」投資,造成台灣產業的「空洞化危機」?
事實上,國際談判向來講求「Give and Take」,身為國家領導人焉能不知?焉能不懂?遠者以中國入世(WTO)為例:其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美歐多國歷經15年談判,最終入會。中國「Give」開放農業、金融、資訊、製造等市場,接受外商競爭;中國「Take」獲得全球貿易體系認可,帶動出口爆炸性成長,成為「世界工廠」。這就是典型的「短期讓利,換取長期成長」的談判交易範本。
近者以美烏談判為例:美國和烏克蘭的《礦產協議》,川普與澤倫斯基從白宮鬧翻到梵蒂岡會晤,在川普包裹軍事、經濟、能源加上關稅大棒的威逼下,烏克蘭保有主權和開採權,美國加入重建投資且共享礦產收益。烏克蘭「Give」開放美國對烏國礦產投資權,包括石油、天然氣、稀土資源等;烏克蘭「Take」成為美國的第一個免關稅國,美軍援3500億美元轉成無息償還,亦換得美國盟友對抗俄羅斯。 (相關報導: 獨家》賴17條禁令當前 「敵對勢力」涉台學者繞道來台 密會重量級官員 | 更多文章 )

扁舟去作鴟夷子:台灣不如烏克蘭!
談判的背後,有其說不出的坎坷路程:只要追蹤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斯維里登科(Yulia Svyrydenko)的X平台可知,她所率領的談判團隊,早在美國川普上台前就布局,並前進華府交涉,還積極遊說歐盟及其他國家。烏克蘭能夠完成這項協議,因其談判團隊在危機中維護國家主權的堅持,與技術上的彈性應對;這不僅是一紙經濟合作協議,更是一場地緣政治與主權安全的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