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絕不拖稿」的紀律?陳雪《寫作課》傳授創作心法

如何養成「絕不拖稿」的紀律?陳雪《寫作課》傳授創作心法(圖/Unseen Studio@unsplash)

我願意去製造一種紀律,重複訓練自己,只專注於這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以達成我想要的自由。

我不是生來就有紀律的人,我從小就愛玩,上課根本坐不住。學生時代,我的暑假作業都是最後一天才寫,老師交代的功課總是到學校時才匆匆忙忙亂寫,高中時代每次小考,我都是最後一分鐘才匆匆翻書,功課總在及格邊緣,大學聯考也是最後兩個月才自願搬到嘉義外婆家苦讀。

我是到了開始寫小說之後,才變成一個努力的人。大學時代我很少上課,幾乎都在讀小說,大三開始寫小說,一寫就不能停,時常熬夜,那時候寫一個短篇小說,醞釀幾個月,寫出來只要幾天時間。我曾經是那種靠靈感寫作的人,也自信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寫出作品,但我開始寫長篇之後,就全然放棄那種靈感式寫作方法。

寫作這件事,你有多愛它,你就多願意為它改變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適合寫作長篇的人,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練習。

一九九九年我開始寫《惡魔的女兒》是利用每天工作完睡前的兩小時寫作,每天每天,持續不斷,當時時間對我非常寶貴,能寫一點是一點。八個月過去,我也寫出了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就算是一邊工作也能寫作,每天幾百字,一個月就有上萬字,這個發現讓我感到振奮,過去那種因為工作無法寫作的焦慮找到了出口。後來的兩本小說,都是在工作的空檔,一週找兩三天寫出來的。

二○○二年到臺北專業寫作之後,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卻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經濟壓力、寫作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Dave Weatherall@unsplash
收音機(圖/Dave Weatherall@unsplash)

那時我第一件開始做的事,就是買一臺收音機。我小時候就有聽收音機的習慣,我的住處也有父親給的全套音響,但收音機對我來說有種私密感,我總是聽愛樂電臺,從早聽到晚,因為那時住的地方就在快速道路旁邊,非常吵鬧,我靠著收音機裡沉穩的古典音樂抵抗噪音。

大概也是那時候起,我發現自己需要把沒有上班的生活理出一個頭緒,否則會非常焦慮。

寫作也有上下班時間

為了生活,我接了很多文學打工的工作,但那時我就有清楚的認知,我來臺北是來寫小說的,打工賺錢,只是為生活所需。

那時因為感情不穩定,時常為情所苦,與戀人爭吵,也容易打亂節奏。我早早就下定決心,要訂出自己的寫作時間,非常明確地讓別人知道,我不是沒有工作,我也跟上班族一樣有上下班時間,這點需要我自己去證明,否則別人也不會當真。

我總是盡可能先寫小說,然後才寫賺錢的工作,這不容易,因為小說沒有期限,但邀稿卻有截稿日,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先寫小說。我很早就規定自己絕不拖稿,因為想要維持好的工作效率,我一拿到工作邀約就會先排定時間。採訪、邀稿、專欄,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我會在截稿前就把時間分配好。我每天寫完配額的小說就開始工作,我會切換腦袋,寫邀稿時,會按照稿件要求給予自己不同的標準。我做過很多商業的採訪,旅遊稿、人物專訪,甚至還做過汽車旅館報導。 (相關報導: 《被中斷的人生》:23歲罹癌,她靠「百日計畫」找回力量 更多文章

寫那些稿子時,我是寫手,不是創作者,我不要求百分百完美,只要寫到專業就可以,重點是稿子寫得完整、交稿準時,我一直這樣訓練自己。不用寫小說的標準去寫合作稿,我寫起來得心應手,業主也都很滿意。寫那些稿子時我不會糾結,工作一接到,立刻安排行程,逐步完成,如此才不會影響到我寫小說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