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而不失所:《流離之書》金其琪書寫混沌之路

《流離之書》新書分享會,作者金其琪(左)。(Edo攝)

「我希望把這些人的很多面向表現出來,不要被片面理解或誤解。」

金其琪出版新書《流離之書》,裡頭集結她過去七年在中國、香港和台灣三地所做的報導文集。在西門町獨立書店「飛地」舉辦的新書分享會〈流離的人,會在哪裡、和誰相聚?〉,與談人包括為《流離之書》寫推薦序的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以及今年剛辭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職返台的人類學者陳如珍。

書名使用「流離」(drifting)一詞,金其琪說,是有意識地與過去常見的相關字詞拉開距離,為這本書裡頭的不同族群、時空找到一個共通點,同時也能為這些報導對象,留有更多可能性的想像。

《流離之書》的編排不以報導主題或國家作為分類依據,而是藉由本次出書的機會,金其琪重新回顧、理解過去所寫文章裡的內容意義,再抓出重點,以「土地」、「陣痛」、「扎根」和「微塵」分成四個章節。

第一章「土地」,講的是在自己土地上流浪的人,所流離不只是人,也包括物和文化;第二章「陣痛」,則是關於跨越邊界後,遇到碰撞衝突的痛苦;第三章「扎根」,則聚焦流離之後,想辦法扎根,創造新生活的故事;第四章「微塵」,則呼應大世代的變動,包括疫情、戰爭,在變動難以預測的世界裡,死亡怎麼被看待、對待。

以下為本場講座紀錄。

金其琪=金 陳如珍=陳 張潔平=張

流離的詩意與可能性

金:我18歲之前都在浙江,後來到北京念大學,再到香港念研究所、做記者,再來台灣念博士班。我只有做過《端傳媒》、《明報周刊》兩間傳媒記者,之後都是自由撰稿。

我有一個達悟語的名字Si Mivilang,因為我一開始是研究蘭嶼的,「si」是還沒有生小孩的意思,Mivilang指的是我還在唸書。總之是我還小的意思。

想先介紹《流離之書》的封面到一系列主視覺,包括買書會拿到明信片,都是一位流離之人的設計,他是我在台灣認識的香港人。某年中秋聚會,因為我們都不是台灣人,中秋節沒有地方去,這些無法回家的人到我家聚會。我看到他的畫作,就覺得他應該很能明白我的感受,後來他讀我的書就畫了這些,這是很神奇的共鳴,在文字與繪畫之間。

書裡的這些文章是我從2015年開始做記者,到去(2021)年為止寫過的文章,我作為自己的編輯,重新回看自己以前的文章,再重新分類挑選,也在重新理解當初寫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之所以用流離把文章串起來,之前幾場新書分享也有人問過或討論過:「為什麼你不用『移民』、『離散』或『流亡者』之類的?」上一場對談者蘇美智,她就認為流離是比較詩意的詞,好像有刻意拉開既定一些詞彙的距離。但對我自己來說,它是唯一個可以在很不同族群、時空當中,都讓人看到共通點的詞語,這本書其實沒有英文書名,但如果是英文的話,我也想過很多可能性,最後覺得它是「drifting」,香港前幾年有一個電影叫《濁水漂流》,英文片名也是Drifting。 (相關報導: 李潔珂:身為台裔移民第三代,我在台灣山林讀懂了外公的信 更多文章

流離而不失所

金:我摘錄了如珍、潔平兩位幫我寫的推薦語。跟如珍的認識,是在我離開香港前最後一篇報導,那篇文章是寫香港中環有一個地方叫「環球大廈」,它裡面分成兩個區塊,一到三樓是菲律賓籍移工的商場,聚集消費,如珍剛好那時候在研究菲傭選美,他還是菲傭選美的評審,所以我們的田野是連在一起的,報導的人是同一群,通常菲傭會在我的田野裡買完東西,再去他的田野裡面坐下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