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出版6本著作的旅日著名作家、《MATCHA》旅遊媒體的媒體部門主管兼台灣版主編Miho接受《風傳媒》專訪,她指出喜歡文字創作的起源,最早是小學就開始在部落格寫文章,到大學時因為就讀電影相關學系而有很多機會撰寫劇本。她也透露,近期已經開始與出版社討論下一本書的方向,雖然目前還無法公開具體內容,但已經著手規劃,並正在整理企劃當中。
每段故事都有開始,在訪問時,她提到,當初並沒有特別計畫要來日本,而是因為大學時期熱愛日本影視作品,開始自學日文。她特別喜歡導演岩井俊二,某次對方來台灣參加影展,現場有逐字口譯,當下意識到如果能學好日語,就能更直接理解導演想要傳達的訊息,契機促使她學習日文,並逐漸加深對日本的興趣。隨著前後努力嘗試來日,已經旅居日超過12年,她也在MATCHA工作邁入第10年,同時已經出版了6本書籍,未曾想過當初的決定會讓她在這個領域深耕至今。
在她的寫作與編輯工作中,Miho表示,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次經歷,是在疫情期間為《MOT TIMES 明日誌》進行的日本世界級建築師隈研吾專訪。由於當時台灣媒體無法來日採訪,而她長期關注隈研吾的建築作品,並在網路上分享相關心得,透過朋友的引薦而受邀參與這次專題報導。Miho回憶,她曾造訪過全球約60座隈研吾的建築作品,並閱讀過他的幾乎所有日文與中文版書籍,因此當收到邀請時,既驚喜又緊張,並下定決心要全力以赴。

Miho提到,當時並非傳統訪談隈研吾,而是貼身採訪,她與另一位台灣攝影師整天隨行,觀察隈研吾的工作模式,其中約有一到兩個小時的正式訪談時間。特別的是,當天的第一個行程便是與隈研吾一同用餐,而這間餐廳正是由他親自設計的和食料理店。這樣的安排讓雙方能夠更輕鬆地交流,也讓她對這位建築大師有了更貼近的認識。過去她僅能透過書籍、影片或講座接觸隈研吾,這次卻能真正近距離觀察他的工作方式。
Miho回憶,隈研吾的辦公室運行模式極為有效率,每組團隊只有10分鐘的時間向他簡報,下一組人員已經在會議室外等候,整體節奏緊湊有序。她從這次經歷中深刻感受到,隈研吾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來自於對每個決策的縝密思考與高效執行力。此外,隈研吾的個性也讓Miho印象深刻,例如,當她問及他當天選擇了一條亮色系圍巾的原因時,他坦率地回答:「因為等一下要參加一個有點無聊的聚會,想讓自己提起精神。」這樣幽默而誠懇的回應,讓她感受到這位國際級建築大師的親和力。
談到這次即為印象深刻專訪的最後,隈研吾對Miho說「我很期待你寫出來的文章」,這句話對於長期從事文字創作的她來說,是極大的鼓勵,過去的採訪通常僅有約1小時的時間,使得報導深度有所限制,然而這次貼身跟訪隈研吾的經驗,讓她能夠與對方相處整整一天,讓她更深入了解受訪者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可以看到,儘管並非建築相關科系出身,但因為長年對隈研吾的關注與研究,使她能夠提出與專業建築人不同的觀察與見解,進而寫出不同視角的報導。 (相關報導: 日本前外交官垂秀夫訪台 蕭美琴接見:持續關注台灣及區域情勢令人感佩 | 更多文章 )
Miho已經出版多本著作,每個階段也有不同的改變,正是因為這樣的改變,所以無法複製或模仿。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時期的紀錄,既是與讀者的交流,也是一種自我梳理的方式,讓她能夠透過文字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因此,寫作對她而言,這些書籍不僅代表著她在日本的生活軌跡,也成為自己人生經驗的見證。專訪時,她笑說,誰也不知道下一本書會如何呈現,但這樣的未知正是創作最有趣的地方。希望今年能誕生她的下一本書,並持續保持每隔一年半到兩年出版一本書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