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料理在中國普及,竟然與台灣有關?因為這場戰爭,大排翅才登上「滿漢全席」

(圖/羽諾 諾咪@flickr)

僅品嘗過一次由魚翅熬的羹,就會感到很大的滿足。可惜的是,只喝了點魚翅羹,根本不算是吃過魚翅。要真正知曉魚翅的美味,一定要吃紅燒大排翅。雖然這道菜的價格確實有點高,但中華料理的精華,可都凝聚在這道菜餚中,是值得花光所有身家也要嘗上一口的美味。若以紅燒大排翅與魚翅羹相比,魚翅羹不過是騙小孩子的料理。

魚翅是從鯊魚的背鰭或尾鰭中取出的食材,形狀呈新月或半月狀。最大片的魚翅也就8公分至9公分,一般的只有5公分至6公分。紅燒大排翅就是僅用這部分做成的珍饈。除此之外,都是筋筋絲絲的剩餘部分,也就是用來做魚翅羹的素材。雖然也是魚翅,但魚翅羹就像是為了不浪費食物而煮成的菜餚。

由此可知,中國餐廳裡的魚翅羹成本其實相當低,可說中國餐廳賣的魚翅羹,徒有高級料理之名而無其實。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客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當作珍奇的料理來品嘗。

回頭來看,魚翅這個食材,它是魚鰭的軟骨部分,本來沒有任何味道。為何會被當作稀珍的美食,成為富貴之人的象徵呢?當然有物以稀為貴的理由,然而原因不僅如此。

品嘗一道好菜有各種角度。如外觀的豪華、造型的精美等,最為重要的還是味道鮮美,許多老饕更追求誘人的香味和極佳的舌尖觸感,紅燒大排翅就包含了這兩個特色。其一是獨特的舌尖觸覺。像明膠那樣的華潤柔軟,與蒸煮透後還留存下來、充滿彈性的軟骨搭配成絕妙組合,再再挑戰食客的味蕾。

其二是魚翅的濃郁美味。在烹調紅燒大排翅時,絕對不能少了鮮美而濃郁的湯汁。一般是用煮透的雞、鴨或火腿湯來熬湯。煮至黏稠狀的湯再勾芡,湯汁中的精華全被包裹在軟骨周圍,滲入線絲狀的魚翅當中。並自動瀝掉多餘的油,令人能品嘗湯的鮮甜,卻不感到油膩,這就是美味的祕訣。紅燒大排翅不是靠食材的自然風味,而是靠人工合成的風味而取勝的料理。

然而,魚翅料理是何時被「發現」或「發明」的?翻閱史書,沒有秦始皇、或唐宋皇帝乃至元代可汗食用魚翅的紀錄。馬可.波羅的遊記裡也沒有相關紀錄。方濟各會傳教士鄂多理克(Oderico),在西元1314年赴東方傳教,途經各地後,於西元1325年抵達北京。他到過福州、南京、杭州、揚州等大城市,曾記錄下廣州吃蛇肉的風俗,說豐盛的宴會上必有蛇肉。也提到揚州的宴請習慣,但沒有論及魚翅。證據何止於此?依據我的考證,食用魚翅的歷史最多不過四百年。而且,最初只局限於沿海地區。魚翅料理真正在全國推廣開來,被推崇為珍奇之味,大概是在清代中葉。也就是說,被視為高級料理並揚名國際,只不過約300年的時間。關於魚翅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無鱗魚類(鮫)魚>的章節說到:

「古曰鮫,今曰沙,是一類而有數種也,東南近海諸郡皆有之。形並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的記載。

《本草綱目》是在萬曆24年(西元1596年)出版的,可知16世紀末魚翅已被人們所食用。

(圖/robjamdough@pixabay)
(圖/robjamdough@pixabay)

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南人珍之」一詞顯示,也許當時別的地方並不吃魚翅。最初由於烹調的方法不同,其味道也許各不一樣。沒有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魚翅是沒什麼好吃的。作為明代魚翅未推廣開來的根據之一,萬曆年間居住於杭州的高濂所撰寫的《遵生八箋》中介紹了許多料理及其烹調的方法,而關於魚翅則一句也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