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排華是中國恥辱:《從苦力貿易到排華》選摘(1)

美國當時討論《排華法案》的政治漫畫。(資料照,取自Wikipedia)

匯款只是把海外華人與母土繫在一塊的諸多細線之一。政治是另一條細線,而且政治也有其經濟面向。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如何對待海外華人成為中國政治論述裡的重要主題。改革派認為海外華人受壓迫和清朝積弱不振有關,認為西方排華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加諸中國的諸多恥辱之一。中國境內一時爆發反對美國排華法的聲浪,導致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中國境內拒買美國貨。拒買其實是在抗議美國單方面的門戶開放政策。此舉抒發了中國境內和整個海外僑社新興起的民族主義政治主張。

海外華人問題和祖國政治,透過彼此部分重疊的同鄉會(會館)、祕密會社、商人行會、政黨的網絡,產生連結。最知名的反清運動政治領袖裡,有兩個活躍於海外。康有為,十九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重新解讀孔子學說以推動進步和改革,並根據孔子的大同理想發展出世界大同學說。他擁護立憲君主制和資本主義發展,勸說——有人說發起——光緒皇帝推動著名的「百日維新」,一八九八年光緒遭慈禧太后罷黜,此改革才嘎然而止。在此政變中,慈禧處決了康有為的六名同志,但康有為和其弟子梁啟超逃到日本。此時期的另一位知名人物是年輕的廣東醫生孫中山,他也流亡海外,從夏威夷、北美推動反清。孫中山主張革命,要推翻滿清,施行立憲民主。他會在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中實現上述目標,但一九○○年代初,康有為的改革黨更具影響力。據某些說法,康有為從海外流亡地「組織」這波拒買運動,當時他人在瑞典的一個私人離島。

康有為和梁啟超流亡海外約十五年。梁啟超以日本為其基地,康有為則去到加拿大,一八九九年在那裡創建改革黨「保皇會」。兩人走訪多處僑社,成立政黨分會(全世界超過一百七十五處),辦報、興學、開公司。保皇會的中國商務公司的投資、經商活動,包含美、加、墨、東南亞境內的不動產、餐館、銀行、帶風險的鐵路和開礦事業。此公司從各地僑社調動資本,不只為保皇會募了款,還為海外華人財富提供了新出路。康有為把海外華人構想成中國現代化所不可或缺。一九○二年的文章〈論世界經濟競爭之大勢〉也表達此觀點,把外移視為某種經濟擴張,而此經濟擴張建立在海外工作者的匯款上,而非殖民主義上。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排華政策,威脅到中國的生存和擴張。

梁啟超從日本主編激進刊物《新民叢報》。當時中國都市印刷出版蓬勃發展,這是此產業的一部分。各種報紙雜誌百花齊放,性質從溫和到激進,從知性到通俗,形形色色;它們所探討的議題,從對外關係到科舉制到纏足,非常多樣。大部分撰稿人把中國的世界地位擺在新興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框架裡思考。《外交報》刊出條約、外國法律原文,翻譯倫敦《泰晤士報》和《北美評論》的文章。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影響力甚大,以剖析透澈、直言力陳、談到中國世界地位時立論讓人信服著稱。黃遵憲稱許梁啟超的文章具有動情搖心的感染力,每個人看了都覺得說出自己心中塊磊,就連鐵石心腸之人都為之感動。 (相關報導: 張冬凝觀點:撤訴陳剛,美華裔科學家可望全身而退 更多文章

梁啟超遊歷澳洲、美國多處地方,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澳洲待了六個月,走訪了維多利亞產金區的本迪戈和巴拉臘特,還有各大城市。他來訪時正逢澳洲聯邦創立。或許讓人覺得奇怪的,決意不讓華人入境的澳洲諸領袖,竟會在雪梨市政府大樓舉行正式的聯邦晚宴時,邀梁啟超出席這場由新任總理主持的宴會。或者或許更加令人奇怪的,梁啟超覺得澳洲有許多可取之處——婦女有選舉權、勞工受保護、具影響力的工人運動團體。史學家約翰.費茨傑拉德認為梁啟超的觀點是見過世面之菁英的觀點,體現必須改良風俗人心的典型心態,講述了「對新且陌生之民族主義、民族國家之世界的普世關注」。梁啟超看重平等,而澳洲比其他許多國家更加支持平等,但他看出,澳洲的種族歧視表明澳洲尚未支持全人類平等。梁啟超大抵從道德高點看事情。

梁啟超。(網路圖片)
梁啟超。(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