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19世紀美國鐵路華工血淚與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

「這些歷經滄桑的華工展現生命無比韌性,他們活下來了,在新的土地上重新來過,原本懷抱著淘金返鄉夢,然而迫於大時代的無奈只得落地生根,此後也只能藉食物來思鄉了。」(取自維基百科)

【提到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1968~2004),許多人或許第一個想到的是1997年出版的《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繁體中文版是由台灣的天下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這本書出版之後連續14個星期名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榜上,張純如在書中除了詳細記載日本人侵華的暴行之外,她希望告訴大家的是:世人必須記取戰爭所帶給人類的災難,因為「忘記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

而《美國華人史:19世紀至21世紀初,150年華人史詩(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則是張純如生前所著的的第3本書(也是最後一本)。

針對這本書的寫作緣起,張純如說,她12歲那年,一位白人同學問她,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戰爭,你會站在哪一邊?張純如說,到現在她(指她在2004年過世之前)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件事讓她認識到,雖然她出生在美國,在美國人的社會定義中,她並不是美國人,而是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

因此,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華人其實也是美國人的一部分,他們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寫了這本書;張純如說:「華人在美國的經歷不是一條漸進的單線。他們作為模範少數族裔之一,並非像某些少數族裔那樣是從受迫害的社會最底層漸漸發展到社會上層的。華人在美國處於週而復始的迴圈,美國社會對華人一直在容忍接納和疑慮恐懼中旋轉。」張純如希望藉這本書正確的寫出並告訴世人──19世紀以來美國的華人移民強韌的生命力和開拓精神。

從1848年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發現金礦到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航,這群被謔稱為:「豬仔」的中國勞工(通稱華工)對美國西部拓荒、修築鐵路、採掘金礦、發展農業以及巴拿馬鐵路和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均投入了無數的血淚與生命。

研究顯示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華工)已達1000萬人左右。(註一)在南洋、在非洲、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以及在中南美洲,都有華工的足跡。尤其是為巴拿馬鐵路和巴拿馬運河流血流汗,最後埋骨異域的華工,都是造福後世的無名英雄。或許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血淚付出與對人類社會建設的偉大貢獻。】

低薪華工構築橫越北美大陸的鐵路~才讓美國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

英國殖民美國最初登陸的地點都是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後來隨著美國在1776年獨立後的領土不斷往西擴張,美國才成為一個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的一個大國(註二),但由於兩地發展的時程不同,西部地區相對來說比東部要落後許多。

19世紀60年代因為南北戰爭戰略上的需求,與隨著開發美西發展經濟的需要,186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由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簽署,即《太平洋鐵路法案》,鼓勵私營企業投資,興建美國中部到西岸加州的鐵路。 (相關報導: 「防疫優先,罷免應比照公投延期」 刪Q總部赴中選會遞陳情書 更多文章

當時東、西部鐵路分別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Co.)」承包興建。這兩條鐵總長為2489英哩(1英哩=1.609344公里),兩段鐵路最終要在猶他州境內匯合起來(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