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隨著國內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骨質疏鬆已躍居慢性病排行第四大威脅。健保署長石崇良(7)日表示,健保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範圍,且「超前部署」,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給付。根據健保統計,一年可新增13萬人受惠,健保每年將增加挹注超過8.65億元。
石崇良表示,大家都知道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長者人口將超過20% ,而依健保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常見的慢性病,除了大家熟知的三高,位居第四名的就是骨質疏鬆。很多長者因骨質疏鬆不慎發生跌倒等各種意外傷害,之後往往就進入長期失能的狀態。
因此,健保署從今年3月1日起,參考國際治療指引,以及國內學會的建議,擴大對於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範圍,特別是對於有骨質疏鬆同時合併有骨折高風險的病人,不用等到發生骨折之後就可以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同時對於已經發生骨折者,也不用等到主要的大骨骨折,只要有周邊骨骨折的風險,也可以用藥。
石崇良說,新制最大的改變,就是從過去完全是嚴重的病人才能用藥,向前推進一點,改為對已經有骨質疏鬆高風險病人就可以給予治療。不過,其實骨質疏鬆也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適當的營養攝取、規律運動及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骨質疏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提醒,骨鬆已是國人大宗的慢性病,尤其約有4成糖尿病病患罹患骨鬆;且罹病時間越久、因骨骼代謝影響,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因為,糖尿病患者應更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評估骨鬆與骨折的風險,並依醫囑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吳至行說,抗骨鬆藥物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進骨骼生長,讓身體能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
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再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
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
(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T 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 (相關報導: 乳癌治療見效卻只能停藥?醫曝病患最大困境:健保給付時限過短 | 更多文章 )
(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