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聳立在黃埔軍校舊址校本部最高處的孫總理紀念碑,於1928年10月11日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典禮,歷時近兩年,凝聚了黃埔對軍人孫總理的敬意,見證了黃埔軍校校本部在廣州的最後歲月,還譜寫了中日民間友好的一段特殊篇章。
黃埔本校自1927年11月至1928年5月間,因「清黨」等原因,校務陷於停頓,當時「校內建築亦遭破壞。」
1928年5月2日,何遂就任代校務後,即著手啟動校園修復、立碑建坊工作,並親自撰寫碑文,記載黃埔軍校師生功績、傳揚中山總理遺願與精神。
首先要解決經費問題。「何遂代校務以本校經費雖然較前減縮,而最高長官如蔣校長、李副校長、戴傳賢主任及何代校務本人,均不領受薪金,擬將以上應得薪餉全數捐出。並約同各部處主官就前決定,應行修建各地詳細查勘,又議決將本年5月份半月薪金共計942元,6月份全月薪金共計1888元5角,共計2830餘元,作為修建基金;其後以6個月計算,超過12000元,前後共計14000餘元。除修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中正公園及蔣校長紀勳碑外,並建造總理紀念物與陣亡烈士紀念碑。」此外,又刻題名碑十數座,將本校開校以來官佐員生姓名刊之於石,立於本校中山公園紀念碑之下,以垂久遠而示勉勵。
全體官佐員生至八卦山,舉行建築孫總理紀念碑奠基典禮,並躬親破土以示隆重。(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1928年10月11日上午10時50分,何遂於孫總理紀念周禮畢後,率同全體官佐員生至八卦山,舉行建築孫總理紀念碑奠基典禮,並躬親破土以示隆重。 這座今天仍屹立於校園中央的巨集偉的紀念碑,座高19米,碑高40米。
正面「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書字,是胡漢民書寫。(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碑東側所刻總理遺訓「和平 奮鬥救中國」七個大字,是何遂手書。
據當時何遂帶在身邊的三子何康回憶:「父親是用大面盆盛滿墨汁,把紙鋪在地上,用掃帚飽蘸濃墨書寫的。」何遂崇敬孫中山,他在北京親歷了孫總理的追悼會,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個字,給他的心靈很大震動,他是飽蘸著濃烈的感情寫下這七個大字的。
碑西側刻著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對師生的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是戴季陶的手跡。
碑後面刻有篆體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 先生之志,世界大同; 三民建國,允執闕中; 況在吾校,化被春風; 江流不廢,終古朝宗。」
現在的八卦山腳下留下了何遂建碑的介紹,作為今天遊覽者的指引。 而建碑時何遂撰寫的碑文是刻在孫總理紀念碑正面的碑座上的。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之創立,肇始於中華民國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先生蒞臨訓詞,以『親愛精誠』相激發,圜座觀聽者罔不承謦欬而奮氣節。蓋先生鑒數十年革命未能成功者,由於無純正革命軍之實力; 深知救國救民,非有真能為主義而奮鬥之人傑,不足完改革而巨集建設。乃創軍校,選軍人,定軍學,搜軍實,學術兼修,有典有則,使知能捐生死者,必先化其氣質。於是校長蔣中正,用編黨軍。 校長躬自督率,先平東江之陳孽,繼靖楊劉之鬼蜮,既奏凱以東旋,複誓師而北伐。 不數月,奠定長江,不兩載,統一全國。若夫以一敵百,為革命史獨造之戛戛,曠古今中外無有其匹,何一非先生精神所凝結,詎意昊天不吊,竟棄吾黨而永訣。 回憶瀕行告別之訓言,莫追音塵而淒咽。竊以先生手創民國,艱貞卓絕,黨建黨治具在方略,行易知難,詳諸學說。 先生言之不憚,唇焦舌敝,吾黨承之,莫不涕零心折。論者謂北境會盟,南訛平秩,鹹推開濟於黨軍,實則榮源乎百粵。顧以訓政、憲政之大,猷端資夫良弼,而吾黨所寤寐求者,繼述遺言於貫澈,庶幾先生積四十年之精力,可無遺憾於毫髮。今茲校生六期業畢,追維吾校之肇祖,不能自已於陳述。節南山之具,瞻屹豐碑,而展謁將以詔示來者。 俾知先生之遺澤與吾校之榮光,並垂無垠於坱圠。中華民國十七年十二月代理校務何遂敬撰」
【譯文】:「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的創立,開始於中華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六月十三日。 當時孫中山先生親自蒞臨本校並向全校師生訓詞。 孫中山先生以『親愛精誠』為要義激勵在校師生,滿座聽眾沒有人不受到先生言傳身教的薰陶而更加堅定發揚革命的志氣與節操。
先生大概是鑒於數十年革命沒能成功,是因為沒有純正的革命軍的實力; 先生由此深知想要救國救民,必須得有真正能為三民主義而奮鬥的人中豪傑,不然是不足以完成改革而開始國家的巨集大建設。 基於這些原因,先生乃創立了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選拔革命軍人,制定軍校學習計畫,檢閱軍械軍備,理論學習與實踐兼修並重,有制度和法則可供依據,使得能為革命不計生死的人,必須先使他的氣質發生根本變化。 於是校長蔣中正將軍校師生編為黨軍並親自督率軍校師生平定了盤踞東江的陳炯明餘孽,緊接著又平定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等陰險宵小的叛亂。 軍官學校學生剛從東征中凱旋而歸,又誓師開始北伐。北伐開始不到數月就穩穩佔據長江流域;不到兩年,更是統一全國。至於以一敵百,實在是革命歷史中獨造的創舉,自古今中外沒有與之相匹敵的功績。這些創舉與功績無一不是由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心血所凝結,哪能想到蒼天不憐憫保佑,先生竟然遺棄我黨而永遠的訣別。回憶先生臨別前告別的訓誡之言,無不追想先生的聲音與蹤跡而淒切嗚咽流淚。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中華民國,處境艱危而守正不移的程度遠超尋常,政黨的建設和治理,都在先生方針和策略之中,行動很容易但是徹底領悟其中要義很難,先生將自己的思想綱領詳細訴諸各類學說之中。孫中山先生言之不盡,費盡口舌。 我黨繼承先生的教誨,沒有不痛哭流涕而心懷敬佩。有人說在北方的邊境會盟,南方的土地和人民和睦平靜,都是有賴於黨軍開創與匡濟,實際上繁榮源於百粵之地。顧念訓政、憲政茲事體大,巨集圖遠謀需要天性資質出眾的人才和賢能的輔佐者。而我黨一直以來日思夜念苦苦追求的,就是繼承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遺訓、遺言在實踐中深入貫徹實行,這樣就可以說孫中山先生累積四十年的精力的革命事業絲毫不留遺憾了。現在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學生畢業,追憶我校的肇始起源,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所以將之陳述在此。選擇在南山修建,眺望屹立的豐碑,希望可以展示給將來來此拜謁的人。使後人可以知道孫中山先生遺留的德澤與我校的光榮歷史,並流傳到廣遠遼闊的地方。中華民國十七年十二月(西元1928年12月)代理校務閩人何遂敬撰」
1929年3月26日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將李濟深騙至南京,以「謀反黨國」的罪名軟禁於湯山,並開除黨籍。李行前預感不詳,告別時把一口袋錢塞在何遂手裏,他知道何愛花錢不善理財。 與何遂交好的桂系將領李、白、黃戰敗,出走香港,他們也都被蔣介石開除出黨。 黃埔軍校尚留在校內的部分學生也借機鬧事,欲剷除濟深公園。 還有學生前往南京,擁護中央反對桂系軍閥,在中山陵留影,並將照片寄給代校務何遂。 由於沒有了第八路軍總指揮、副校長李濟深的支持,黃埔軍校經費日趨緊張。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載:「十八年(1929年)四月何代校務感經費之困難,苦於應付,晉京辭職。 由第八路總指揮部(時李濟深已被扣在南京)派李教育長主持校務,因為校園內發生派別之爭,經常發生群體毆鬥,此時校內情況已十分混亂,科隊幹部不特不予管理,甚至各自對所親之派系參同策劃,學生既可任意不上課,教官也不來教學,其中大部分不願捲入旋渦的學生則袖手旁觀或離校去廣州暫避風潮,五月初李揚敬教育長辭職。」
1929年5月28日,《申報》報導:「中國國民黨駐日總支部代表林振雄,於昨日下午四時,乘上海丸抵申,即晚夜車赴京」。林振雄的另一個官派職務是留日陸軍學生管理員,此次由日本返抵南京,是參加6月1日舉行的孫中山奉安大典。但想不到三個月後即被中央政府任命為黃埔軍校第七期中將教育長,並於8月31日在校內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省主席陳銘樞代表蔣校長致詞,第八路總指揮陳濟棠代表中央監誓。學生還在校門外搭建臨時棚架,拉起白條橫幅寫著「歡迎林教育長整頓黃埔軍校」。
學生還在校門外搭建臨時棚架,拉起白條橫幅寫著"歡迎林教育長整頓黃埔軍校"。(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1929年9月8日黃埔軍校奉命改稱「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1929年9月,林振雄上任數天即寫信給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先生:「梅屋莊吉先生大鍳:雄昨奉蔣主席委前來黃埔軍校任教育長,經於去月31日宣誓就職。自維榨材弗克勝任,祇有兢兢業業勉任鉅肩耳,竊敝校為孫總理所手創,篳路藍縷,慘淡經營,敝校同人承渥遺澤,擬於校旁中山公園中竪立總理銅像,以為千秋萬歲之紀念。查先生曾鑄有總理銅像兩座,其一已送南京建立,擬請將其餘一座建立於敝校,永垂不朽。或請照樣式代鑄一座,其價若千,幸乞明示,素仰先生高情厚義,大同為懷,故敢有請如荷允諾,請即示知,肅此披露敬祝時緌」。弟 林振雄
1930年5月6日,黃埔軍官學校接梅屋莊吉函告:「以日前所鑄造之總理銅像,建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之總理銅像一座,現已製成,由大洋丸輪船於5月2日運抵上海,請派員迎接。」
軍校林教育長接函後,即電上海政訓處主任伍翔就近迎總理銅像回校。
梅屋莊吉與孫中山銅像及設計圖。(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梅屋莊吉仰慕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奮鬥的雄心壯志,作為孫中山的一位日本摯友,梅屋莊吉為孫中山革命散盡家產,孫中山逝後,為了表達對孫中山的深厚悼念之情,籌資鑄造孫中山銅像,以作永久紀念。 他多方籌集資金,並抵押妻女的首飾,委託日本第一流的銅像製作商——東京筱原雕金店店主筱原金作計劃,聘請雕刻家牧田祥哉造型製作,鑄造了四尊款式、大小相同的孫中山銅像。 現今分別安放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廣州中大學、澳門國父紀念館、南京中山紀念館四個地方。
1930年5月29日,《廣州民國日報》報導。(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日人梅屋莊吉向極崇拜總理,曾奔走國民革命運動多年,迨總理逝世後,梅氏厵鑄總理銅像兩座,于去年擧行奉安大典時,經將一座送奉國府安設。現更將其餘一座,梅氏特親行護運來粵,奉送革命發祥知之黃埔軍校安設。經于昨(廿八)晨由太古船瓊州輸運抵省,記者聞訊,厵訪晤梅氏詳叩一切,茲分如下:
運粵經過:梅屋莊吉氏於前月偕其姪値賀東津村甚助神尾二男,由日本東京將總理銅像用箱妥藏由日輪運送來華。黃埔軍校聞訊,遂派訓政處伍翔在滬守候,以便沿途招待一切,梅氏護運抵滬後,厵轉由太古船瓊州輪輸送南下,於二十六日抵港,旋於昨(二十八)晨運抵省。
銅像重量:總理銅像,梅屋莊吉氏於總理逝世二年後在東京籌鑄,由日本著名雕刻家造像,經兩年始竣工,計銅像高一丈二尺(英尺計算)重量共七噸,矗立如生,精神奕奕,與總理生時無異。
建立地點:總理銅像運抵省後,軍校厵派員由瓊州輪起運,轉由軍校之船逕赴黃埔。現軍校敎育長林振雄,以總理爲本黨民衆導師,特擇定軍校紀念碑之上爲建立總理銅像地點,使民衆萬世瞻仰。
梅屋談話:「梅屋莊吉氏抵省後,軍校敎育長林振雄,特招待梅氏寓於亞洲酒店,記者往訪晤時,由林敎育長介紹梅氏談話,梅氏卽檢出三十餘年前與 總理秘密籌劃革命運動種種證據,幷與記者作如下談話:我(梅氏稱)最初與總理會面,厵在我所經營的香港中環大馬路廿八號梅谷照相館內,孫先生是和英國人康得梨同來的,是時約在三十五年前,厡明治二十八年正月五日的時候,其後孫先生因爲到美國及英國,繼又到日本來。在日本的時候,始終繼續與孫先生深交,感情極厚,直至數年前逝世時止,均曾辱受孫先生的高誼,是至今還不能忘懐的。 孫先生在日本的時候,常到我私宅,我特開別室爲孫先生下塌之所,現在這個特別室尚保存着,將來可以把整個特別室用寄贈到貴國,但此時尚未能辦到,實是很遺憾的一件事。其他與先生關係的話很多,非一時可以説得盡,我所以建造孫先生的銅像的志望及其意思,(一)孫先生爲世界的偉人,可供世界人的崇拜。(二)披瀝自己尊敬的赤心:而爲一般民衆萬世的追仰,當孫先生于大正十三年(民國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離開日本的時候,到了門司,曾有一電報給我,電報大意如下:「在貴國滯留時種種煩勞、應感謝各位的厚意,今日爲全亞細亞民族復興之時,切望各位協力進行,幷祝健康」等語。閲了這個電報,那麼孫先生有統一亞細亞民族的大理想,決非爲中國統一的事而革命、而努力云云。 記者繼問梅屋何時離粵,梅氏答,廣州我於三十餘年前是時常往來的,此次重來,或到各處遊覧,始行返處,大約逗留四個月,横竪我年已暮,不能爲社會服務了」。
二排中立者左起:林振雄,梅屋莊吉。(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軍校歡迎:軍校敎育長林振雄,以梅氏此次遠道護運總理銅像來華,亟應開會歡迎,特定于今日(廿九)在黃埔軍校開歡迎會。幷柬請各界及各報社記者前往參觀,同時擧行歡筵,想屆時定有一番熱烈盛況(廣東)《廣州民國日報》中華民國十九年五月廿九日
1930年5月31日軍校開會歡迎梅屋盛況,到會者千餘人情形極熱烈,梅屋氏並致答詞表示謝意。軍校教育長林振雄,以梅氏遠道護送總理銅像來粵,特於31日下午三時在黃埔軍校舉行歡迎會。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黃埔軍校第七期
|
更多文章
)
致歡迎詞:主席林振雄致歡迎詞,略謂今天在這裏開會歡迎梅屋莊吉先生是崇敬總理的一個,雖然是國籍不同,但梅屋先生贊助國民革命,是和我們一樣,總理在美國英國,得到梅屋先生援助極多,在日本梅屋先生宅傍,尚遺留一所極小房子前種一株木通樹,總理在日本的時候,住在梅先生家裏,很喜歡食那株木桶樹菓子,總理直接間接得到梅屋先生的援助極多,總理逝世後,梅屋先生為景仰總理起見,特鑄造總理銅像兩尊,去年11月時送一尊到南京中央軍校安設,現在又護送一尊來黃埔軍校,因為黃埔軍校是革命發祥地,總理手創的,所以兄弟就寫信給梅屋先生為學校鑄一尊,梅屋先生馬上答應,鑄好了還親身護送來,我們是很感謝的,候總理銅像立後,再請各位到來參加隆重的揭幕典禮,以示對總理紀念意思云。
梅屋答詞:梅屋莊吉先生因為精神不佳,故由梅氏之友津村甚之助代表演說,茲記如下,梅先生現在因精神不爽,不能高聲講話,囑兄弟代為發言,希諸各位原諒,此次梅屋先生護送孫中山先生銅像由日本來粵,經過各處,均蒙殷勤招待,本日復承貴校開盛大歡迎會,無任感謝,孫中山先生畢生豐功偉績,各位早已詳悉,勿庸兄弟贅述,孫先生不僅係中國國父,實乃世界偉人,孫先生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及和平、大同,孫中山奉此信條,從事革命,四十年如一日,不料宿志未償,革命大業未完,遂爾逝世,殊屬遺憾,諸同志遵奉孫中山遺訓,方有今日之情觀,想孫先生亦都含笑九泉,兄弟受孫先生知遇,垂卅餘年,並附驥尾,力謀中日親善,東西和平,當力求實現孫先生遺志,茲為景仰孫先生遺德計,特鑄造銅像贈立黃埔軍官學校內,幸蒙嘉納,兄弟無任榮幸,最後,感謝貴校歡迎盛意。(廣東、義)廣州民國日報。
1930年6月6日黃埔軍校教育長林振雄,以軍校為總理所手創,總理銅像由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護送來粵已多日,應選擇吉日建立於總理紀念碑上,決定於本月16日舉行,適為軍校6周年紀念典禮,故特別隆重舉行。 但後來因紀念碑工程尚未完工,故銅像改期建立。 直至8月5日,幾經催請工匠加班月餘,才告完竣。 該紀念碑由前代校務何遂所手築,後承築者工程欠款,故不久即崩陷一角,查該校教育長林振雄,以近期將舉行總理銅像開幕典禮,急宜將該碑修好,以壯觀瞻,所以連日以來興工修整,現軍校籌辦該銅像開幕典禮及第七期畢業典禮成立委員會,積極籌備,並定9月2 4日舉行兩典禮,據該籌備委員會表示,因財政廳欠學校款項甚多,若財政廳能將欠款給清, 開幕期絕不更改⋯⋯
9月24日,軍校兩個典禮,因為譚延闓逝世,奉令全國停止娛樂三天,故復改本月26日舉行,已發出布令及函件通知各方。
9月26日,(專訪)黃埔軍官學校舉行總理銅像揭幕暨第七期學生畢業兩盛大典禮。(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9月26日,(專訪)黃埔軍官學校舉行總理銅像揭幕暨第七期學生畢業兩盛大典禮,是日黨政軍各機關各團體派代表去軍校參加觀禮者數千人,頗極一時之盛,省府主席陳銘樞,是日亦代表中央赴會揭幕,並授予學生文憑及訓話。
揭幕典禮:是日下午1:30舉行,總理銅像揭幕典禮,軍校全體官生分列於紀念碑,典禮秩序:一、肅立,二、奏樂,三、揭幕(鳴炮,由陳主席沿級登碑上將總理遺像覆蓋之黨旗揭下,四、向黨旗國旗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 五、恭讀總理遺囑,由陳主席恭讀。 六、主席宣布舉行典禮理由,七、演講,八、高呼口號,九、奏樂,十、拍照,十一、禮成。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黃埔軍校第七期
|
更多文章
)
畢業典禮:下午二時行禮,官長學生紛紛齊集禮堂,典禮秩序如下:一,肅立,二奏樂,三,唱黨歌,第四,向黨國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第五,恭讀總理遺囑,由臨時主席伍翔恭讀,六,宣布開會理由,由伍翔宣佈,略話今日敝校舉行總理銅像揭幕暨第七期學生畢業兩大典禮,得各界來賓賞臨參加覺得非常榮幸,我們校長因為統率幾十萬健兒出發前方殺敵, 及本校教育長負責人林振雄因病不能到會,招待不周非常抱歉。 總理銅像自由梅屋莊吉先生運抵廣州黃埔之後,本來提前可以舉行揭幕,因為總理紀念碑未能建築工竣,所以延至今日,與第七期學生畢業典禮同時舉行。 黃埔軍官學校為總理手創,亦為革命武力的發源地,所以今日的典禮,是非常隆重的,我們畢業的學生們,今後應該如何努力,剷除萬惡的軍閥,及革命的障礙物,貫徹黃埔軍校革命之精神,發揚光大黃埔軍校的革命歷史,就是今天的開會的理由。 由伍翔代表校長授學生畢業紀念旗一面,頒發畢業證書由陳主席頒發,第一至第十名學生依次到台前接受證書,發給獎品,由第一名至第三名學生,每獎大銀鼎一座,其餘大銀鼎一個,則獎給全體學生為紀念獎一座。 全體學生立正,舉右手宣誓,誓詞:學生等於畢業之日,誓以致誠,尊奉總理遺教,實現三民主義,本親愛精誠之校訓,團結一致,完成國民革命,促進世界大同,不記成敗利頓,死而後已⋯⋯。
據2012年8月15日「廣州文史」記載,親歷者鄧長風口述當時安裝銅像在紀念碑上面的過程。他當時是廣州張泗記建築公司施工員,通過在軍校任職的惠州同鄉了解到這宗安裝工程,在徵得老闆張泗的同意之下,去軍校實地考察了一下。為了慎重起見,還約請了以起重吊裝而著稱的「杜松記」老闆杜松一起前往。之後經過評估,認為工程安裝難度不高,於是代表公司與軍校麵資訊簽訂合約,工程要價500元(廣東毫洋)。
數日後,帶同十餘人進場,連同材料、器械等用具。 我們首先把三根杉木駁至十八米長,再把三根十八米長的杉木交叉捆在一起,組成一個立體三角架。為了使三角架牢固可靠,在每個杉頭的連接處分別鑲上細麻布,以防止鋼絲捆扎時打滑。在三角架終端裝上吊環式的滑輪,穿上吊裝用的鋼絲繩,在眾人合作下很快準備就緒。
第二天,我們從山下運來銅像,銅像被一個長約2.8米,寬、高均約90釐米的大木箱裝釘著,整個重量約為2噸。 要把這個龐然大物搬上八卦山,當時並非輕而易舉。 我和幾個人商量,在山上用手動卷揚機往上拖,在坡上墊上兩條圓木,以減少壓力和摩擦力。 然後在木箱四個角綁上繩索,由四個人配合往上拉,這樣可控制木箱不能左右擺動。於是,十餘條壯漢,在一人指揮下,齊喊一、二、三,一步一步,慢慢把銅像拖上去了。我們把木箱撬開,見孫總理銅像兩目炯炯有神,嘴角微微上翹,剛毅的性格,慈祥的面孔,使人感到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大家都對日本雕塑家這種巧奪天工的精美藝術贊嘆不已。
銅像淨高約2.5米,長、寬各約80釐米,上身是空心鑄銅。 重1.5噸。 銅像的皮鞋底下,分別有兩根長約20釐米、直徑約6釐米的銅螺栓,並配兩個約2.5公斤重的銅螺母。銅像背後刻有「日本 梅屋莊吉贈 吉田祥哉塑像 西元一九二九年」等字樣。我們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決定採用「人」字吊裝法。 即從銅像的兩個腋、胯上作承力點,在銅像頭頂上作為索結點。我們先用白洋布捆好銅像兩腋胯中的貼身部位,然後,包上細軟的麻布條,再套緊鋼絲繩。在兩隻腳上亦作相應處理。 這時,一切準備工作完畢。為了做到有絕對把握,經三番四次檢查,確認萬無一失了,便開始升吊。隨著一聲令下,手動卷揚機緩慢轉動,銅像開始慢慢脫離地面,一米、二米、三米......,十分鐘後,順利達到預定高度。我和「大懵仔」等三人,迅速地沿著竹梯爬上碑頂,指揮下降。 這時,我們的手已摸到銅像,大家穩住銅像,慢慢地、準確地降落在預定位置上,隨即進行安裝固定,把銅螺母旋緊。由於重力作用,加上銅栓與孔洞吻合,安裝好的銅像巋然不動,穩如泰山。吊裝全過程僅用三十分鐘,乾脆利落地勝利完成了。在場的人們都為之歡呼、吶喊,熱烈鼓掌慶賀。在下碑前,我們給銅像蓋上一面國民黨黨旗,套上活環以備揭幕之用。
至此,孫總理紀念碑及銅像,歷時近兩年的時間才告完竣。這段時間,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見證了許多影響歷史重大進程的事件,如張發奎反蔣,廣西李宗仁、黃紹雄兵變、唐生智叛逆、馮玉祥、閻錫山與蔣介石爆發的中原大戰等等。
1930年8月25日,軍校教育長林振雄,為續招第八期學生與否,自應請示蔣校長,故電請楊杰就近向蔣校長請示一切,很快獲得回覆。楊杰來電原文:黃埔軍校教育長勛鑒,囑件已轉呈總座,奉諭準招生500名,楊杰叩。正當積極籌辦第八期招生事宜,忽然接到蔣校長電令停辦,全校師生愕然,不明所以,林振雄雖數度向蔣介石去電,希望收回成命不果。 第七期畢業典禮結束之後,軍校成立了保管委員會,將軍校的槍械、文件等重要物品移交給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保管⋯⋯,至10月24日,廣州黃埔軍校完全結束。
從1924年6月至1930年9月,廣州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總共開辦了七期。林振雄是黃埔軍校創辦者之一,親手參與了籌辦過程,現今又親手辦理了結束過程,是唯一的經歷者和親歷者。
黃埔建校一百周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何代寧、林丹生提供)
適逢今年是黃埔建校一百周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也將孫中山銅像及紀念碑圖案印在郵票上,更顯歷史意義深遠。 幾十年過去,星移鬥轉,幾經滄桑,孫總理紀念碑之銅像至今依然巍峨矗立在山顛上,俯瞰著中華大地。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黃埔軍校第七期
|
更多文章
)
*作者何代寧為辛亥革命元老何遂之孫,林丹生為黃埔第七任教育長林振雄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