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瑛觀點:被淡忘的這些人、那些事---為紀念黃埔百年校慶而作

孟良崮戰役遺址張靈甫將軍殉國現場。(作者提供)

「親,這寶貝保證行貨,倉庫就剩一隻,已經特價甩賣了,拍下今天就發貨。」

「同樣的款式質量,為什麼賣的比蔣介石、張學良、孫立人貴?」

「掌櫃說不清楚,大概是他長的比較帥吧...哈哈」

搜尋大陸淘寶網,無意中發現一尊1:12比例的仿真軍事人偶。說明寫著:

張靈甫(1903-1947),黃埔4期,國民黨軍整編74師師長,解放戰爭孟良崮戰役殉職,據傳入祀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第一排。

所謂「解放戰爭」,我們叫「動員勘亂」,通稱為「國共內戰」。該段歷史的禁忌面紗,雖已隨政治解嚴與兩岸開放交流而揭開,但以我一個出生、成長都在台灣,又多受過去教育誤導的後輩,欲通盤理解,已有困難。面對如今當權者不願提、過去教科書不敢提,而對岸卻大書特書、任意詮釋的海量相關資訊,求真求實,尤感吃力。

網購之餘,勉強自己拼湊學習,之後我對該段戰史中有些人、事,迴想總不絕如縷,難以忘懷。

果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戰史是將帥學習的寶貴食糧」,那麼走一趟戰地巡禮,何嘗不是理解箇中成敗的捷徑?

懷著探索未知的激動,去年秋末我赴陸自助遊。由山東臨沂市打車直上京滬高速。行駛了1個多小時,漸近沂蒙山風景區。下了垛莊交流道,便看到道旁收成晾好的玉米,堆儲在村家門口的鐵籠裡,被陽光曬得金黃發亮。不覺間,已來到國共魯中會戰孟良崮戰役的關鍵地點。

據傳孟良崮,係因宋代楊家將孟良屯兵於此而得名。提起這段國共戰役的慘烈,連曾任中共華東野戰軍(華野)副總指揮的粟裕,也遺言交代將自己部分骨灰灑葬此地。大陸小說「紅日」、同名電影、陸劇,香港倪匡寫的「背叛」故事背景,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場戰爭。

張靈甫將軍遺照(擷自網路)與大陸製販1/12比例人偶。(作者提供)
張靈甫將軍遺照(擷自網路)與大陸製販1/12比例人偶。(作者提供)

觀察垛莊鎮上「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建築:兩座對稱三角形、中夾一線走道、前方站著持槍士兵與推車民伕銅像,宛如從崖谷穿出。設計意象清楚傳達了此役乃一場典型山地運動戰---

1947年5月國軍收復魯南後,蔣介石誤判華野無力再戰,遂令張靈甫所領精銳的整編第74師為中軍,兩側整編第25、83師為羽翼,從垛莊向魯中山區大膽攻擊前進。74師因位置突出,與左、右友軍間隙拉大,而本區地勢崎嶇,不利機械化部隊移動,遂予共軍可趁之機。

指揮華野的陳毅、粟裕抓住時機,迅速集中5倍兵力,群山間尋隙穿插,力圍74師。該師遇襲後,警覺有被圍之虞,朝後急撤,但一支共軍已出其不意的攻下垛莊。退路既斷,張靈甫索性固守孟良崮高地求援。接獲戰報的蔣介石認為該師戰力強、佔據有利高地,若鄰近各軍能適時增援,不失為與藏匿共軍決戰的天賜良機。故一面令張原地堅守,一面調兵遣將,執行其所謂「裏應外合、中心開花」戰術。

未料各路援軍俱遭頑強阻擊,推進遲緩。粟裕更嚴令華野各縱隊,不惜代價強攻。連續3日鏖戰,最終74師彈盡援絕,陣地全失,主帥張靈甫不幸殞命。 (相關報導: 風評:看不見陳啟昱,想起趙嘉寶─司法雙標是賴清德的不周 更多文章

自戰役紀念館後蜿蜒上山,車行數里,便抵孟良崮高地入口。經數十年植樹整治,景觀已迥異當年。循石階穿行林間,隨處可見佈滿彈孔與從中迸裂的巨岩。看板介紹,滿目瘡痍乃共軍當年動用重砲造成。孟良崮系出沂山,屬花崗岩地質。峭壁千仞,久旱缺樹,不利大部隊駐守。可以想像國軍3萬人馬蝟集在這座孤山時,水、糧俱無,仍忍受著碎石如刀的砲轟,便溺充渴飲,搬戰友屍體當掩護的狼狽。吊詭的是,停火當天下午,雷鳴電閃,竟降下甘霖。雨來得不及時,似在預告「天意亡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