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生專文: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惠州之役陣亡之國民革命軍將士忠骸。(林丹生提供)

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是為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攻打惠州時陣亡的241名黃埔官生而建立。

第二次東征的時間從1925年9月至12月。 9月2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開會討論東征問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國民革命軍三萬多人編為三個縱隊,分別由隊長何應欽、李濟深、程潛指揮。27日,國民政府軍事部決定出兵東江。9月28日,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惠州城三面環水,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要地,一直有「嶺南天險」之稱。

當時,陳炯明部將主力5000余人集中於惠州,由第六軍軍長楊坤如指揮。10月6日,總指揮蔣介石率軍抵達石龍,8日令何應欽率軍進攻惠州,10日,東征軍攻克惠州城周邊制高點飛鵝嶺,11日,蔣介石編組攻城先鋒隊,12日,東征軍包圍惠州城,並向守軍楊坤如發出勸降電,令他將軍隊撤往白芒花地區收編,楊坤如不從。

10月13日,蔣介石親自登上飛鵝嶺陣地指揮,東征軍集結於惠州城外,由何應欽第一縱隊人敢死隊向惠州城攻堅,由於軍援物資中無工兵爆破器材,亦無攻城用重炮,因此敢死隊的戰術只有冒死抵達城牆下架設竹梯攀牆。當日東征軍上午開始向惠州城炮擊,並有飛機向城內投擲傳單等實施心理戰攻勢。下午一時向惠州城北門、西門發起攻城,雖有火砲和飛機助戰,但在守軍強力防禦下東征軍無法攻入城內,自北門攻堅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2師第4團團長劉堯辰在攀牆時中彈身亡,當日傍晚第一縱隊撤退,雙方官兵死傷甚眾。

10月14日早上,第一縱隊重新發動攻城,北門主攻仍為第4團,第7團與第1補充團主攻西門,第8團掩護。炮兵營營長陳誠指揮山炮連將6門火炮移動到距離惠州城外500公尺處,對城上火力據點進行近距離壓制,步兵搬運人梯至城腳,冒險登城,並向城上擲手榴彈。守城的官兵在強大的火力打擊下大多失去戰意投降,軍長楊坤如在殘部的保護下自東門突圍,向河源撤退,下午四時完全破城。

20250416-圖二(林丹生提供)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野炮於惠城北門外攝影。(林丹生提供)

惠州一役,黃埔官兵犧牲達二百多人,戰後蔣校長極其哀痛的表示:「名城雖克,實不能償本校精華之損失也。」可見此役之慘烈及付出的代價!

廣東國民政府收到勝利的消息,即電令蔣介石犒賞東征諸將士,並對犧牲烈士據實呈報聽候撫䘏。

20250416-圖三(林丹提供)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林丹生提供)

16日下午在「第一公園」召開嘉獎及陣亡追悼大會。蔣介石、周恩來分別發表演說。

20250416-圖四(林丹生提供)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稿(圖右)。(林丹生提供)

東征軍乘勝追擊,一路蕩平海豐、陸豐、潮汕地區,紫金、五華、河源梅縣亦相繼攻克,11月7日基本攻佔東江全境。

20250416-圖五(林丹生提供,取自getty images)
(取自getty images)

此次惠州之役,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根據地惠州,奠定了第二次東征的勝利基礎,並統一了廣東。

1929年11月19日,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為了全力對付張發奎、桂軍聯軍侵犯粵境,抽調蔡廷鍇原本駐守在東江部隊往前線。將集中在總部參加討伐由教育長林振雄率領的黃埔軍校第七期學生一千五百人調往惠州,並任命教育長林振雄兼任東江警備司令,鎮守惠州。 (相關報導: 何代寧、林丹生專文:黃埔軍校總理紀念碑建成始末 更多文章

1930年3月,教育長林振雄及第七期官生為了紀念第二次東征陣亡的黃埔軍校官兵先烈,決定在主攻方向惠州北門城前方、西湖五眼橋側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碑髙约5米,碑身用長條花崗岩山,正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林振雄題。碑座正面,後面各嵌入雲石一塊,正面刻「精神不巧」校長蔣中正題。後面刻「氣壯西湖」林振雄題。「氣壯西湖」石碑為花崗岩質地,寬57釐米,高52.7釐米,厚3.6釐米,質量30Kg。陰刻竪排「氣壯西湖,林振雄題」八字,顏體楷書。「氣壯西湖」四字兩排,字徑約15釐米,「林振雄題」四字一排,字徑約5釐米,左右兩側刻陣亡將士241名英名,碑座四周用炮彈殼和鐵鏈相串聯,前後設通道供人參觀瞻仰。

20250416-紀念碑於1956年被毀,碑身斷為兩節,現據說收藏在惠州西湖風景區管理局,「氣壯西湖」石碑則收藏在市博物館展廳。(林丹生提供)
紀念碑於1956年被毀,碑身斷為兩節。(林丹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