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釋憲最高峰一刻、法扶律師震撼尾聲演說:沒有任何人的生命該被「運氣」決定…

「死刑釋憲」結辯階段,看遍無數社會弱勢犯罪者的法扶律師李艾倫,拋出震撼演說...(林益民攝)

「『一個人要有多大幸運,才能認定世界很溫柔,而我們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這不只是作家的文句、文青的言詞,而是真實的死刑犯個案狀況……」-法扶律師李艾倫,於4月23日死刑言詞辯論結辯

台灣首登憲法法庭之「死刑釋憲」言詞辯論(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於4月23日終結,身為37名死刑犯代理人的16人律師團隊,而在結辯階段,看遍無數社會弱勢犯罪者的法扶律師李艾倫拋出震撼演說,直言所謂「人神共憤」者在審判面臨的無數「運氣」問題。

如果這個人沒有太嚴重的精神障礙、如果能得到有經驗的律師協助、如果能清楚說明犯案原委、好好表示悔意、如果法院願意站在他的角度了解其人生經歷──而李艾倫曾面臨的弱勢犯罪者,往往都沒有這些「運氣」,也因此李艾倫主張死刑有其「恣意性」,強調:

「在台灣這國家,沒有任何人的生命該被『運氣』決定,也不該被國家決定。因為生命的價值,不該被決定……

死刑支持方主張:齊頭式平等、失衡天平、廢死是「沽名釣譽」等

就本次死刑釋憲言詞辯論,憲法法庭陣容相當均衡,除了代表37名死囚之16名律師團隊、關係機關法務部代表正反方,諮詢專家有6人,包括較偏向支持死刑合憲之許家馨、鄭善印、賴擁連(關係機關法務部推薦)等,及偏向死刑違憲之黃丞儀、顏厥安(聲請人方推薦)、謝煜偉等,此外還有鑑定人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等。

就「反對死刑違憲」的陣容,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家馨認為死刑存廢是「兩種價值體系衝突」、沒有一種絕對優越,因此主張死刑議題「不適合鈞庭(憲法法庭)決斷」,應保留立法機關選擇。

許家馨也認為,如果憲法法庭宣告死刑違憲,將排除戰爭時期、《刑法》暴動內亂等罪保留死刑的「中間選項」,且若是死刑因「酷刑」因素違憲,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許也可宣告違憲。

0423-死刑辯論-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員許家馨。(取自司法院YouTube影音)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員許家馨。(取自司法院YouTube影音)

開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鄭善印認為,當事人應自主自律、自己接受其所做行為的責任,且如果台灣如德國基本法在第102條就明訂死刑應廢除,等於保住比較強勢者(殺人被告)的命,「把那些比較弱的、比較不行的人(被害人)的冤屈無從申,你一開始難道不是在生命價值就不平衡了嗎?」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賴擁連則先拋出一張齊頭式平等示意圖,似乎在暗示「死刑」就是讓墊高弱勢加害人、使之平等的木箱,又丟出一張雙邊都是臭臉的天平圖,表示司法天平已失衡,「你可以看一下天平兩邊的表情,都是非常不喜歡、不高興,這表示被害人不滿意,而加害人也不滿意、想要更多,就像今天釋憲一樣。」賴也主張死刑無違憲,惟司法人員應審慎使用、節制權力。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律師陳淑貞則提出,死刑定讞後遲遲不槍決,不僅影響被害人,死囚也將產生身心絕望之「待死現象」,在監所發生自殺案例有之、高雄大寮劫囚案也有之。此外,2022年台南殺警案死者家屬也批廢死是「沽名釣譽與政治操作」,不過陳淑貞也提醒「聽聽就好了」。 (相關報導: 大法官廢死嗎》死刑釋憲風暴,聲請主角「王信福」是誰?30多年懸案揭開台灣司法瘡疤 更多文章

至於法務部,其發言要旨就是一直主張現行死刑相關規範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