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選民為何不滿意「拜登經濟學」?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周三啟動全國性競選造勢活動,向公眾宣傳他在經濟領域的政績,但公眾卻對此滿腹狐疑。

挑戰如下:拜登確實有兩項經濟政績。其中一項始於2021年底,包括在基礎設施、半導體生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立法勝利,然後他在與共和黨人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中保留了這些成果。這些政策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影響美國經濟。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但這一政績與拜登上任頭幾個月的那項政績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拜登上任初期實施的美國紓困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給供應側受制約的經濟帶來1.9兆美元需求。這樣做的結果是,就業市場達到了人們記憶中最緊俏的程度,而且通膨激增,直到現在,頑固的高通膨仍然令拜登的支持率和他連任的前景不妙。

拜登上周三在芝加哥發表講話,屆時他不大可能把這兩項政績分開來說,因為兩者同屬於「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所謂的拜登經濟學,是一種旨在「壯大中產階級」並建設道路和工廠等設施的願景。不過,從其中並沒有太看出拜登與其他總統的區別在哪裡。他們不都聲稱希望美國有更強大的中產階級、更多的道路和工廠嗎?

拜登的早期議程也不是特別新穎。上述1.9兆美元的紓困計劃採取的是老式凱因斯主義需求側刺激措施,主要以規模龐大而聞名。拜登團隊工作人員在設計該計劃時考慮了2009年的經濟形勢,當時新當選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副總統拜登面臨著嚴重衰退,隨後是長達數年的緩慢復甦。

拜登團隊仍在堅持這套說法。在上周發布的一份備忘錄中,拜登的政治策略顧問Anita Dunn和Mike Donilon寫道,拜登上任時曾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到2021年1月,儘管健康危機尚未終結,但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已基本結束。隨著封控解除和疫苗獲批,企業當時正全力重新招工。在2020年下半年,就業人數平均每月增加80萬,按百分比計,這是自1952年以來新總統就職前的最強勁增勢。

換言之,這項美國紓困計劃是要在一個需求已然充沛的經濟中提振需求。

Dunn和Donilon的備忘錄吹噓說,拜登領導下美國的就業增長勢頭至少是雷根(Ronald Reagan)主政時期以來最強勁的。

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經濟正擺脫新冠疫情的影響實現復甦。這種復甦並不稀奇,若換作是任何其他總統執政,美國經濟可能也會復甦。不過,美國紓困計劃可能解釋了為何美國的經濟復甦勢頭比那些刺激措施較少的國家更加強勁。勞動人口退休、新冠疫情以及移民減少導致了美國勞動力縮水,結果是美國出現了記憶中最緊俏的勞動力市場。這一情況對於那些歷來在就業市場上處於弱勢的群體尤其有利,如黑人、西班牙裔和沒有大學學位的勞動者。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俄羅斯動蕩破壞中國的全球外交「棋局」 更多文章

但是,勞動力市場緊俏帶來的許多好處已被通貨膨脹所抵消。在新冠疫情前,美國通膨率只有2%,而到了去年已飆升至9.1%的峰值,原因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汽油價格猛漲。此後,隨著汽油價格下跌,美國通膨率逐步回落至4%,但核心通膨率仍在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