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於美東時間5月15日發表重要演說,指出全球經濟可能正進入供應衝擊更為頻繁的新階段,這將迫使央行重新思考其貨幣政策架構。鮑爾在聯準會主辦的「湯瑪斯.勞巴赫研究會議」(Thomas Laubach Research Conference)上闡述了未來貨幣政策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調整方向。
鮑爾在演說中明確表示,未來聯準會的政策利率──即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可能會維持在較高水準。他解釋道:「許多對長期政策利率水準的預估值都已經上升,包括我們經濟預測摘要中的估計。實質利率上升,也可能反映出未來通膨的波動性將高於2010年代金融危機之間的穩定時期。」
供應衝擊將成為經濟新常態
目前,聯準會的政策利率目標區間介於4.25%至4.5%之間,遠高於零利率下限。鮑爾回顧了歷史數據指出,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時,聯準會通常會將利率下調約500個基點(5個百分點)。不過,他同時強調:「雖然目前不太可能再陷入長期零利率環境,但我們仍應審慎行事,並讓政策架構繼續納入這類風險的考量。」
對於全球經濟未來走向,鮑爾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觀點:「我們可能正進入一個供應衝擊更頻繁,甚至可能更持久的時期,這對整體經濟與各國央行來說,都是一大挑戰。」這一判斷意味著,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增加,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
專家分析認為,近年來全球供應鏈受到疫情、地緣政治衝突及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導致供應面波動加劇。鮑爾的言論表明,聯準會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在這種新常態下維持經濟穩定。
通膨預期穩定仍是核心目標
儘管政策架構可能需要調整,鮑爾仍然強調,維持長期通膨預期穩定在聯準會設定的2%目標水準,將持續是貨幣政策架構的核心。他指出,雖然政策架構某些部分必須隨環境調整,但也有一些原則是歷久彌新的。
鮑爾回顧了美國經濟史上的兩個重要時期:從1960年代至1982年的「大通膨時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的「大穩定時期」。他表示:「決策者從大通膨時期汲取的經驗是,唯有將通膨預期錨定在適當且穩定的低水準,才能避免價格失控。在大穩定時期,通膨預期穩定,讓我們能夠支持就業政策,同時不會引發通膨失控的風險。」
鮑爾進一步解釋了穩定通膨預期對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自大通膨結束以來,美國經濟歷經4次最長的擴張期,其中3次發生在「大穩定時期」,而通膨預期的穩定正是背後關鍵因素之一。
鮑爾極具參考價值的經驗教訓
「若不是有穩定的通膨預期做為支撐,我們不可能在不引發失業飆升的情況下,實現約5個百分點的通膨壓抑成果。」鮑爾強調,這一經驗教訓對當前的貨幣政策制定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當政策利率接近零時,聯準會與其他央行便難以再透過降息刺激經濟,這也限制了政策的彈性空間。因此,如何在保持政策彈性的同時,有效應對頻繁的供應衝擊,將是聯準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