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外企在中國改採「孤島」策略!試圖降低美中衝突帶來的風險

美中貿易戰是否開打?對中國經濟有何衝擊?舉世關注(AP)

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正將其部分在華業務分隔開來,以設法降低美中緊張關係帶來的風險。

Salesforce (CRM)正轉向依靠當地合作夥伴來經營部分在華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實際上將中國業務與全球業務分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福斯汽車(Volkswagen)計劃將其與一家中國晶片製造商合作研發的技術留在中國,這樣一來,如果此項技術受到西方審查或成為美國制裁的目標,該公司就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日本衛浴產品製造商驪住集團(Lixil, 5938.TO)正重組其供應鏈,在華生產面向中國的產品,並主要在北美生產面向美國的產品。驪住旗下品牌包括美標(American Standard)和高儀(Grohe)。

這些舉措雖達不到風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要在2024年3月之前將其中國和美國業務完全分離那樣的程度。

但仍能幫助企業將中國業務隔離開來,可以在美中關係惡化的情況下防止問題蔓延到企業的全球業務。

風險諮詢機構Eurasia Group專注於地緣政治和技術的主管Xiaomeng Lu表示,這些企業正針對美中關係長期緊張的情況未雨綢繆。

一些西方公司正在尋找能替代中國的市場,包括將供應鏈轉移到印度或越南等地。

在華業務孤島運營的策略與之不同。採取這種策略的公司會留在中國,這樣就可以繼續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行銷,而在美國對中國實施更多制裁、或中國對西方企業進行反制的情況下,它們所面對的潛在下滑態勢也不會那麼嚴峻。

一些措施,例如為美國和中國市場建立不同的供應鏈,可能會耗費巨資,而且如果爆發更嚴重的衝突,仍不能完全保護公司免受損失。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說,試圖建立兩個獨立價值鏈的額外成本可能高得根本無法接受,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言。

但該商會上周三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去兩年,480家會員公司中有27%經歷了總部與中國業務的脫鉤,比先前一年數據增加了七個百分點。根據今年2月和3月的調查,脫鉤的影響包括要為中國和全球其他地區開發獨立的資訊技術或數據存儲。

西方公司還有其他理由將中國業務本地化或孤立化。這樣做可以使公司對當地市場的反應更靈敏,並能更好地抵禦來自中國本土對手的競爭。

西方企業還面臨著中國日益嚴格的數據安全規定,迫使它們對在中國的數據存儲進行隔離。雖然這些規定多年來一直在收緊,但一些調整在最近才完全生效,例如授予中國政府審查轉移到海外的數據的權力。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台灣大選成為布林肯訪中的關鍵話題!北京試圖爭取與美國合作 更多文章

商業軟體供應商Salesforce沒有在中國營運自己的數據中心,而是決定與中國最大的雲端服務運營商、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9988.HK, BABA, 簡稱: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Alibaba Cloud)合作,提供這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