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慈芸專欄:飛鳥・漂鳥・失群的鳥 ----泰戈爾在台灣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名作《漂鳥集》,在中國小說家馮唐譯筆下,竟飛進了男人的褲襠,詩人大概也要抓狂。(印度之窗)

近日中國作家馮唐新譯的《飛鳥集》引起強烈負評,出版社宣佈下架回收,讓泰戈爾又重回讀者視野。大多數中國讀者拿來和馮唐比較的都是鄭振鐸的《飛鳥集》,但台灣比較熟悉的不是鄭振鐸的譯本,而是《漂鳥集》和《失群的鳥》。

泰戈爾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為亞洲第一人。他在1924年訪中,引起一陣旋風,徐志摩、林徽因等名人都與他過從甚密。鄭振鐸在1922年翻譯的《飛鳥集》也大受歡迎,從書名沿用至今就可知鄭譯在大陸的地位。鄭振鐸(1898-1958)創《小說月報》,又出版「世界文庫」,是二十世紀前半重要的文人和文學推手。他1949後留在大陸,官拜文化部副部長,戒嚴時期屬於「匪酋匪幹」一類,他的書當然是禁書。但表面上是禁書,實際上還是有流傳的。1974江南出版社的《泰戈爾全集》,所收《新月集》和《漂鳥集》都是鄭振鐸的,還收了鄭振鐸的〈新序〉:

我譯泰戈爾的「漂鳥集」是在一九二二年的夏天,離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 現在,趁這個再版的機會,重新把我的譯本讀過幾遍,自己發現有些詩譯的不太好,甚至,有些譯錯的地方,便都把它們改正過來,同時,又把那時候沒有譯出的六十九首詩,補譯出來,現在這個樣子的新版,算是「漂鳥集」的第一次的全譯本了。

1974年江南出版社版本,未署名,收錄鄭振鐸和冰心的譯作(左),1978年輔新書局的《泰戈爾選集》,有鄭振鐸、冰心、吳岩譯作,皆署名「謝金德」(右)。(作者提供)
1974年江南出版社版本,未署名,收錄鄭振鐸和冰心的譯作(左),1978年輔新書局的《泰戈爾選集》,有鄭振鐸、冰心、吳岩譯作,皆署名「謝金德」(右)。(作者提供)

這個台灣版本有明顯的破綻:一九二二年加上三十多年,最多是五O年代吧?怎麼會是1974年?其實這是1956年鄭振鐸為新版《飛鳥集》寫的序。只是鄭振鐸不知,在1956年以前,糜文開在1948年已經在印度譯完全書,周策縱也在1952年於美國譯完,鄭振鐸最多只能排第三個全譯本。

但既然鄭振鐸的譯本是《飛鳥集》,為何江南出版社要改成《漂鳥集》呢?這就要提到台灣的主流譯本:糜文開的《漂鳥集》了。糜文開(1908-1973),江蘇無錫人,外交官,1940年代長駐印度,也在印度國際大學哲學系研究,與印度淵源甚深。1949年局勢混亂,他在香港開了一家印度研究社,出版自己譯的《奈都夫人詩全集》、《莎毘妲羅》、《泰戈爾詩集》等書。其實這是迫於局勢:糜文開在1948年譯完《奈都夫人詩全集》,還跟作者奈都夫人合照,奈都夫人也寫了幾句給中文讀者的話,又請駐印度大使羅家倫寫序,一切準備妥當,寄去上海商務。等到上海商務通過出版,時局已亂,上海商務說不能出了,糜文開無可奈何,加上奈都夫人於1949年3月過世,讓他覺得不出這本詩集似乎對不起女詩人,只好自己開起出版社來。《漂鳥集》也是1948年在印度新德里就譯好了,封面也是羅家倫題的字。糜文開1953年來台,繼續當外交官,也在大學教印度文學,林文月就上過他的課。

糜文開譯本,封面為羅家倫題字(左),周策縱譯《失群的鳥》(中),羅青的《單飛集》為選譯,圖文皆為羅青所作(左)。(作者提供)
糜文開譯本,封面為羅家倫題字(左),周策縱譯《失群的鳥》(中),羅青的《單飛集》為選譯,圖文皆為羅青所作(左)。(作者提供)

糜文開在《漂鳥集》的序中說,他在新德里長夏無事,有錢的人都上山避暑去了,新德里跟一座鬼城一樣。他是外交官員不能離城,就拿了泰戈爾的Stray Birds跟鄭振鐸的《飛鳥集》對看,發現錯誤很多,於是「在辦公之後以消閒的態度」譯完了全書。他也特別提及了書名的問題。 (相關報導: 賴慈芸專欄:老蔣棺材中的《荒漠甘泉》,跟市面上賣的不一樣 更多文章

鄭譯「飛鳥」固不妥貼,一般譯作「迷鳥」更不適切,如譯「偶來的鳥」又嫌用字太拙。…我想到古代印度學者修道的四階段,最後是雲遊期,尚在林棲期之後,可知印人對雲遊的重視,對漂泊者的尊敬了。這書第一首以漂鳥象徵森林裡修道後的雲遊者確甚適切,再經查動物學書,知唱歌的鶯類,便是漂鳥之一種,於是決定譯作「漂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