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捷運錢坑5》誰說開車才方便?把民眾導向捷運、輕軌,荷蘭的秘訣在單車

自行車、鐵路、公車、捷運、輕軌與行人都屬於荷蘭整體公共運輸政策的一環,必須整體看待。圖為烏特勒支。(取自Dutch Cycling Embassy@twitter)

荷蘭與台灣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人口約為台灣的4分之3,私人運具占比卻只有47%,遠低於台灣72%的驚人數字。這個遠在9500公里外的王國,市民如何由下而上號召行動、政府如何由上而下改變都市風貌,讓首都圈成為一個悠遊使用公共運輸的所在?

9月迎來開學季,各國的國際學生因疫情稍緩而陸續回到學校進行實體課程,新生更是要忙著註冊、開戶、健康檢查、認識校園。在荷蘭各大學的國際學生都會收到一份新生指南,其中一項特別的項目是「自行車課程」。

「在這裡騎乘腳踏車就像是參加環法自行車賽,了解規則與技巧可以避免受到傷害。」在荷蘭排名前3的烏特勒支大學的網頁中,特別這樣提醒學生。因為51%的烏特勒支居民透過腳踏車進行通勤、通學等日常運輸,而98%的家戶都擁有腳踏車。

根據荷蘭基建與水管理部的的統計,疫情前約有47%使用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腳踏車佔比為26%,另有5%是火車、公車與輕軌等公共運輸工具,步行也具有重要的功能。相較之下,台灣卻有72.3%以私人運具為主要交通方式。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荷蘭的私人運具占比雖不超過50%,但公共運輸的比例並不算高,不過荷蘭台夫特(Delft)大學公共運輸學系助理教授、智慧公共交通實驗室聯合主任Niels Van Oort解釋,自行車、鐵路、公車、捷運、輕軌與行人都屬於整體公共運輸政策的一環,必須整體看待。亦即,若僅以私人運具與非私人運具的整體公共運輸區分,荷蘭約略5:5。

鄰近台灣的日本、香港與新加坡都有發達的公共交通運輸建設,但國土面積、人口密度與政治制度未盡相同,9500公里外的橘色王國看似遙遠,但荷蘭的面積與台灣差不多大,人口數約1700萬,是台灣的4分之3,是歐洲的人口高密度國家,其投入公共運輸的經驗,值得作為台灣的他山之石。

【荷蘭經驗1】汽車曾為運輸主流,車禍與石油危機成轉機

烏特列支是荷蘭的第4大城市,與首都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共同組成「蘭斯台德(Randstad)」都市圈,個別人口數都不超過百萬,雖都比不上台灣的北中南三大城市,但總計超過700萬人口,佔了全國3分之1。城市之間以鐵路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內部更有公車、輕軌作為市區運輸之用。

荷蘭的公共運輸並不是一日造成。在1950年代,二戰後荷蘭受美國馬歇爾計畫的協助進行重建,發展現代化的城市,興建公路、駕駛汽車成為主流,人口日益增加的首都阿姆斯特丹鎮日塞車、民宅因公路建設而被迫拆遷,烏特列支甚至將運河填平,用來興建高速公路。

20220815-新新聞捷運錢坑專題-荷蘭經驗-阿姆斯特丹大學周邊交通。(阿姆斯特丹大學提供)
輕軌、汽車、自行車、運河和平共存的阿姆斯特丹,曾經是個鎮日塞車、民宅因公路建設而被迫拆遷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大學提供)

密集的車輛與路網帶來的影響即是車禍,荷蘭在1970年代初期,每年車禍而死亡的人數達到3000人,其中有4分之1是兒童,民眾為此自主發起「停止謀殺兒童(Stop de Kindermoord)」的行動,呼籲政府增設腳踏車專用道與公共交通建設。 (相關報導: 捷運錢坑6》會生也要會養,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捷運? 更多文章

同時,荷蘭因聲援以色列而遭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制裁,成為石油禁運名單的國家之一,政府為了防止原油消耗,不得不將多個星期日設定為「無車日」,民眾也自主減少使用私人運具,腳踏車與公共運輸成為大家替代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