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長期較為敏感。近年來,隨著美中關係劇變,亞洲局勢也隨之急速變化。特別是在台灣問題方面,美國地區盟友的態度越發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日本前外務副大臣佐藤正久(Sato Masahisa)近日接受BBC中文訪問,分析點評中日台關係走向。
1960年出生的佐藤正久,1983年進入防衛大學校,畢業後於自衛隊服役,曾經被派遣到伊拉克協助戰爭後的復興作業。 2007年以一等陸佐(上校)階級退伍後,隨即投入當年參議員選戰,並連任至今。 2016年起就任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長,2017年10月進入安倍晉三內閣擔任外務副大臣,至2020年10月止。
奧運「抵制」言詞需更加清晰
日本政府在24日宣佈不派官員前往北京冬季奧運後,一度被認為中日關係會再度緊張。 前外務副大臣佐藤正久對BBC中文表示,日本政府只說不派遣高官方式雖是妥適的,但這事實上也是「外交抵制」,只是政府不願明說。
佐藤正久認為,這次日本政府在宣佈時機上有兩個錯誤,「第一個是發表時間太慢了,美國早在7日就發佈,之後是澳洲、加拿大等,日本則到了24日才說,慢了三周,這對於日本提倡的『價值觀外交』,在民主陣營中真的是慢了」,他稱若以價值觀考量,這不會是很難的判斷。
再來就是理由太過模糊,他稱「官方的理由是說基於『綜合判斷』,但對於基本人權 ,新疆維吾爾、香港人權的侵害等隻字未提」。 佐藤認為理由應該要清晰,才能符合日本在自由主義陣營的價值觀。
佐藤說:「至今明言外交抵制的國家只有英國,也只有英國首相強森在用這個詞」。他還對BBC中文表示,完全抵制就是連選手團都不派遣,外交抵制就是只去掉政府人士,讓選手團前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抵制模式。
「安定關係是好,但是在變相的外交抵制風氣中,還不說清楚自己的理由,那在中國看起來,日本的立場勢必會比加拿大、澳洲、美國等,甚至被看輕」,佐藤道出其擔憂。
台灣與人權兩者並進
在卸任外務副大臣後,2020年10月起佐藤正久轉任黨內的外交部會長,負責黨內的對外事務。 事實上,佐藤正久一直主張日本要有清晰地外交論述,因此在就任外交部會長後,便研擬人權與台灣兩個PT(計畫團隊)。
會造成想這樣做的原因,佐藤跟BBC中文稱,在他就任外務副大臣任內後期,看到香港從反送中抗議到實施國安法,以及新疆維吾爾人權與棉花爭議,讓他認為中國政治一連串開始變化。 加上台灣海峽局勢開始緊張,最後他決定以香港與新疆的人權為一項目、台灣海峽為一項目分別提案,要求政府需拿出應對方案。
「我是推進角色」,佐藤正久跟BBC中文笑稱,該草案在佐藤於2021年6月核報給當時首相菅義偉後,菅義偉也指示立刻辦理,最後促成8月與12月,日台兩方的執政黨透過視訊展開國防安全與經濟安保高層「2+2」的對話。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新冷戰」西太平洋最前線:協防台灣角色日益吃重,日本一年要付駐日美軍多少錢? | 更多文章 )
而在岸田文雄內閣成立之後,佐藤正久的提案也持續受岸田關注,隨後外務省於2021年12月3日宣佈隔年度將設立「人權侵害對策擔當官」、17日再度宣佈設立「台灣擔當企劃官」,佐藤正久推廣的兩個項目,花了半年下獲得顯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