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日本街頭。(美聯社)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到已出現四波疫情、目前正處於三次緊急事態宣言的日本,聽聽幾位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歲的小新去年在京都待了10個月,緊急事態對留學生的她有何影響?

·42歲的呱在東京養育兩個小毛頭,疫情對他們家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旅日超過十年的Jack跟Claire,對日本DIY木材缺貨、寵物意外漲價有何分析?


小新(張同學)/女,25歲/曾在京都留學一年/京都大學、海德堡大學雙聯碩士

成大外文系畢業的小新,原本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從事跨文化研究,2019年轉赴京都大學攻讀雙聯碩士學位,也準備在台灣進行移民政策論文的田野調查。孰料回到東亞不過兩個月,新冠病毒便從中國武漢迅速蔓延,日本也在2020年1月出現首例確診後,疫情快速升溫。小新從此「被困」日本,論文題目也被迫更改,直到完成學業才能脫身。

小新當時其實可以自由返回台灣,但因日本緊縮邊境防疫對策,僅有「持日本護照者」方能入境。拿學生簽證的小新一旦回台灣做田野,等於無法回到京都大學上課。無奈之下,小新也只能更換論文題目,改成不需返台的機器人學研究。

20211224-京都大學入學式。(京都大學官網).
京都大學入學式。(京都大學官網).

去年10月完成學業返國的小新強調,日本的「緊急事態」常被外界誤解為「封城」,其實跟「封城」差的非常遠。若從留學生的感受來說,除了學校改為遠距教學,生活上幾乎沒有實質影響。因為政府並未管制人民行動,只是要求國民「自肅」、餐廳提早打烊,但她在京都上超市採購日用品,在宿舍的獨居生活一切如常。

小新說,京都的鬧區在緊急事態期間確實人變的很少,京都大學也不鼓勵學生到校,研究生想進實驗室則由主持教授管制。由於安倍晉三去年宣布緊急事態時,小新正在緊鑼密鼓地趕論文進度,學校只修了一門不算學分的日語課,即便遠距上課跟同學的互動品質大為降低,對她的碩士學業影響不大。

20211224-京都四條通一帶。(inunami@flickr/CC BY 2.0)
京都四條通一帶。(inunami@flickr/CC BY 2.0)

對小新來說,緊急事態對她最大的挑戰就是「寫論文」。因為所有圖書館在緊急事態期間長期休館、學校也不希望學生到校,因此她只能一個人在家孤單地敲鍵盤。小新坦言,少了外在制約讓她很難專注。後來是跟同學一起溜進研究室努力,論文寫作的狀況才見好轉。

談到留學期間的日本觀察,小新表示在疫情爆發之初,日本社會整體來說不像台灣那麼緊張,新冠肺炎的相關訊息也不像台灣那麼常見。倒是唐鳳在台灣的傑出表現紅到日本,小新在京都剪個頭髮都可以聽到髮型設計師稱讚她。

不過隨著疫情惡化,日本社會也開始感受到新冠病毒的恐怖,並且對日本政府防疫措施的反覆(一會兒緊急事態、一會兒國內旅遊補助)非常不滿,安倍政府發放尺寸過小的布口罩也飽受批評。倒是幾乎大部分店家都有準備消毒酒精供客人使用,甚至比台灣更為常見,這一點值得台灣學習。  

呱(盧先生)/赴日十多年/日本IT公司研發部門主管/家庭成員:4人(妻子與兩個小孩) (相關報導: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更多文章

移居日本十多年的呱,目前是日本大型IT公司的4G、5G通訊系統研發主任,與太太、兩個小孩一同住在東京都心的18坪公寓。談到日本的「緊急事態」經驗,呱同樣強調這「從來就不是封城」,一切都是仰賴民眾自主配合。他的公司雖然也啟動了在家上班的機制,但也沒有強制員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