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前進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白色立方體」美術館,一窺荷蘭藝術家馬騰斯深入底層民眾,運用藝術幫助種植園前勞工掙脫貧窮宿命,讓藝術不再只是為上流階層服務。
·藝術創作讓貧窮的種植園前勞工獲得收入,改變命運
·新美術館協助當地經濟發展
·新美術館成為剛果博物館發展基地
荷蘭藝術家馬騰斯接受採訪時,真誠說道:「如果藝術聲稱探討不平等,但不會為那些受苦者帶來好處,這樣的藝術毫無用處。」
他並非空口說白話,而是真切貫徹這項理念,運用藝術幫助剛果民主共和國前種植園的貧窮勞工,讓他們有收入購買自己的土地,改寫命運。
「白色立方體」計畫改善前種植園勞工生活
馬騰斯(Renzo Martens)與剛果民主共和國(RDC)的交集要從2004年那年說起。2004年起,馬騰斯在剛果蹲點,2008年推出電影作品《第三集:享受貧困》(Episode III: Enjoy Poverty),記錄剛果棕櫚種植園的悲慘情形,當地種植園勞工的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約新台幣28元)。
This week, venues around the world are screening Renzo Martens’ film about the Congolese plantation workers who bought back their land by selling art. An Apollo art diary pick https://t.co/TYU1SIOdGV
— Apollo Magazine (@Apollo_magazine) March 30, 2021
2010年,他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放映《第三集:享受貧困》時,注意到博物館白色牆面畫了許多聯合利華(Unilever)的商標,這是因為聯合利華出資委託藝術家在該藝術館創作展出。
馬騰斯說:「種植園的勞工極度貧窮,他們為全世界工作,甚至間接為泰特現代藝術館的展覽工作。」他認為聯合利華代表了全球剝削系統,西方公司榨取貧窮國家的資源,創造收入,然後利用其中一些收入資助其他地方的高級文化。
他說這些西方公司資助的一些藝術家會透過創作探討「不平等」,但這些作品鮮少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說自己希望確保那些批判不平等的作品能多多少少實際改善不平等的情況。
《第三集:享受貧困》推出後,馬騰斯決定運用自身在藝術界的影響力,2012年開始推動「逆仕紳化計畫」(reverse gentrification project),目的是將藝術直接帶入種植園,刺激當地經濟發展,並將此計畫拍成紀錄片。這項新計畫稱為「白色立方體」(White Cube),試圖將藝術帶入剛果的波特卡(Boteka)棕櫚種植園。
「白色立方體」直接連結富裕的國際藝術界與非洲貧窮的種植園,展示全球財富密切相連。這項計畫的核心是賠償與歸還的問題,它提出的潛在問題是:藝術從各社區吸取許多養分,該怎麼回饋?
馬騰斯說聯合利華在20世紀初透過比利時殖民管理者的土地贈與,獲得了剛果的種植園,得到了利潤,消耗了土壤,接著出售土地,將公司交給剛果一家承包公司經營。然而,這家公司並不歡迎馬騰斯,威脅他並將他趕出當地。
後來,馬騰斯到盧桑加鎮(Lusanga)嘗試推動白色立方體計畫,聯合利華創辦人利華(William Lever)1911年曾在當地建立棕櫚種植園,1990年代結束經營,留下荒廢建築物及無法耕種的土地。 (相關報導: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 更多文章 )
Love 2014 @ArtesMundi exhibits @Museum_CardiffRenzo Martens Congolese chocolate sculptures very moving #artswales pic.twitter.com/qH8wKFOZQm
— Julie Nicholas (@JulieNicholas_) November 16, 2014
盧桑加鎮的前種植園勞工參與了白色立方體計畫,自願加入製造巧克力雕像的藝術工作室,這些美味雕像被送至美國紐約一家美術館販售,當地的雕塑家組成合作社,共享銷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