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20191108-過去位於舊金山唐人街的中國菜「雜碎」(Chop suey)餐廳。(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Hi,《世界走走》今天來美國找間中餐館,原來「雜碎」不僅是道菜名,也是餐廳用的字體名稱,但現在這種字體也被檢討是不是有種族歧視意味。

  • 美國中餐館常用仿書法的「雜碎字體」
  • 中國認同、種族歧視、文化挪用?
  • 是時候換掉這種有刻板印象的字體

把雞蛋、肉類和數種青菜快炒的「雜碎」是在美國常見的一道中國菜,而模仿中國書法而創的字體,則被美國歷史學者保羅.蕭稱為「雜碎字體」,因為這種字體經常出現在中餐館招牌和中國武打電影海報上,數十年來也成為美國亞裔的「印記」。

保羅.蕭(Paul Shaw)在美國設計雜誌《印刷》(Print)撰文:「不論是菜餚或字體都與真的中國料理或書法沒有關係,雜碎(chop suey)字體仍無可避免地成為中國以外的中國文化認同。」他發現,這款仿書法字體是克里夫蘭字樣製造廠(Cleveland Type Foundry)1883年取得專利所創造。

由於「雜碎字體」形同是華裔的印記,因此當非亞洲人使用此字體時,就會引起種族歧視爭議,美國紐約知名設計學校「柯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教授艾莉西亞.鄭(音譯,Alicia Cheng)指出,支持排華的洛杉磯政治人物歐當諾(C. C. O'Donnell)在1876年的選票上,就使用此字體。

使用「雜碎字體」諷亞裔

美國前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2012年競選密西根州聯邦參議員時,競選廣告創造具諷刺意味的華人女性漫畫人物,網站上還使用「雜碎字體」;共和黨紐澤西州黨部2018年選舉期間,也在攻擊民主黨對手安迪.金(音譯,Andy Kim)不可靠的文宣中使用「雜碎字體」。

此外,美國石油公司「德士古」(Texaco)在二戰期間印製抨擊「黃禍」的海報,同樣用了「雜碎字體」,還搭配有暴牙的漫畫人物,而現今身為德士古母公司的雪佛龍(Chevron)被問及此事,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德士古在二戰印製的海報令人遺憾,且不符合雪佛龍的價值。」

過去20年間,曾在台灣紅極一時的美國休閒服飾品牌Abercrombie & Fitch、電玩《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開發商CD Projekt都曾使用這類文化挪用字體而被批評,而CD Projekt沒有回應CNN提問,Abercrombie & Fitch則強調,公司鼓勵「文化歸屬」,「承諾未來做更好」。

「雜碎字體」是種族主義?

在1980年代「恐日」時期開始擔任新聞工作者的日裔美國人吉爾.淺川(音譯,Gil Asakawa)坦言,看到「雜碎字體」會聯想到反亞、反日標語,「我無法不去想,在我的經歷中,這字體與針對我(族裔背景)的種族主義有關」。只是,字體本身會是「種族主義分子」嗎? (相關報導: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更多文章

19世紀在德國出現的「德文尖角體」(Fraktur)就傳遞民族主義,納粹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封面就是使用該字體,但之後在1941年遭禁用,且被歸類為「猶太字體」。在1930年代的美國,當時有些華人移民在自己的餐廳招牌、菜單使用「雜碎字體」,凸顯異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