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日本生育率再創新低(AP)

今天讓我們搭乘時光機,來到西元2100年的東京街頭。你對這個東亞最繁華、最進步都會的第一印象,想必與2021年的今天將會非常不同。因為你極可能在這裡看到很多「非日本人」,他們或許在這裡觀光、或許在這裡工作。無論如何,屆時東京的「日本人」會比2021年少了非常多。甚至很有可能,你會覺得東京「沒什麼人」。

你一定好奇,日本人都跑到哪裡去了?

本文重點摘要:

  • 日本人口減少的速度有多快?
  • 日本政府為什麼不阻止人口減少?
  • 日本的「少子化政策」為什麼沒用?

80年後,日本減少1億人!?

根據日本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2021年還有1億3千萬人口的日本,到了2100年只會剩下3千萬人,這大約是明治維新時期(1868年)的人口水準—亦即日本西化與戰後嬰兒潮所帶來的人口成長,全都化為烏有。2100年的全日本人口,甚至比2021年的日本首都圈還要少了800萬人。

美國中情局日前公布全球227個國家與地區的生育率(育齡婦女一生的生育子女數)預測,台灣以1.07敬陪末座,而且倒數前5名全在東亞。學者們更判定日本未來80年減少1億人的原因,即非戰爭、饑荒與疾病、也不是人口外移,而是國民大多不再生小孩了。那麼日本政府為什麼不想想辦法、做點什麼呢?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他們有想有做,問題是沒有用。

日本歷年新生兒人數統計與總和生育率。(厚生勞動省)
日本歷年新生兒人數統計與總和生育率。(厚生勞動省)

1.3億人的國家,一年僅80萬新生兒—而且還在繼續減少

戰後出現第一波嬰兒潮後,日本的生育率便快速下降。1971到1974年的第二波嬰兒潮後更一路下探,1989年達到1.57的戰後新低,當時被稱為「1.57衝擊」。日本政府從1994年開始致力改善育嬰育兒環境(像是允許育嬰假、增設保育所);2003年更創設「少子化大臣」,專門負責少子化對策問題。

直到今天,已有24位政治菁英擔任過少子化特命擔當大臣,包括國人熟知的「台灣女兒」蓮舫、岡田克也、與謝野馨、以及目前擔任內閣官房長官的加藤勝信。日本政治家們努力了十幾年,其結果卻是連續25年出生率不到1.5: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2020年也只有84.8萬名新生兒,而且2021年很可能就會跌破80萬。

人口減少已不能回頭,只能減緩

其實要說日本的生育率從無起色,也不盡然正確。因為日本戰後的最低生育率出現在2005年(1.26),之後雖然略有提升(2019年為1.36),不過始終無法達到2.07的人口替代水準(使人口總數維持不變),甚至日本政府也不敢奢求達到這個目標。近年執政時間最長的安倍晉三內閣,便曾喊出「2025年,生育率回到1.8」的目標,希望日本到了2060年還能維持1億人口。 (相關報導: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更多文章

從安倍到現在的菅義偉政府,雖然在提供育兒支援(「零待機兒童」政策)、強調第三胎以上的補助、允許男性請休育嬰假、致力改善已婚婦女就業環境方面做了許多努力,菅義偉政府甚至計畫補助不孕症治療,不過日本新生兒人數仍在2019年首次跌破90萬(約86萬),連首相安倍都以「國難」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