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自走式露營車(Rein Van Oyen@flickr)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打算開車上路,展開一段四海為家的旅程。你也曾幻想在台灣這樣生活嗎?

本篇重點:

  • 百年間,「露營車」成為美國底層階級象徵
  • 在台灣,露營車卻是中產上層的娛樂
  • 買房成家遙不可得,家與宅的定義能否脫鉤?

想到「四海為家」,你會聯想到什麼樣的人?是落魄潦倒、自由不羈,還是「有錢又有閒」呢?

這三種形象放在人的身上,肯定截然不同,但很神奇地,卻能同時套用在「露營車」上。在美國,露營車幾乎是底層生活的象徵物;在台灣,這種車型卻被視為富人階級的愛好,為何會如此天差地遠?

跳上車之前,先岔到近日影視討論熱點——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游牧人生》(Nomadland)。此片講述一位勞工女性在喪偶後,開著房車四處「游牧」打零工,蒼涼影像帶著詩意的孤寂,映出美國底層社會最典型的生活型態之一。

《游》片女主角開的是廂型車,但她遇到的許多「游牧族」則是住在露營車組成的住屋裡,包括車房一體的自走式露營車(campervan)與拖曳式的露營拖車(caravan)等,還有和主角一樣的改造房車等,都屬於廣義的行動住宅(mobile home)。這些車子紮營的地點則被媒體稱為「行動家園」(mobile home park),是美國常見的居住型態,喜愛好萊塢影劇的讀者對此一定不陌生。

(註:美國常見的行動住宅還包含一種移動式房屋,形似貨櫃鐵皮屋,搬家時可由拖車拉動,是機動性較高的住房。並非本文所指的露營車。)

露營車風行百年

早在100年前,美國已開始風行露營拖車,汽車的大量生產促成「拖車旅行」風潮,拖車營地應運而生,當時是一種另類、愜意生活的象徵。但到了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失去房產的人大量增加,不得不把旅行用的露營車當成住宅,這種車子也開始與低收入人群連結在一起。

時間滾動到二次大戰期間,戰爭帶動工業蓬勃發展,國防部號召「愛國勞工」響應生產,許多人就開著露營拖車,攜家帶眷地在工廠和城鎮外圍住了下來,再度為露營車添上一層藍領印象,帶著一點粗獷的豪情,同時又不免有著髒亂、邊陲之感。

1940年代的車商顯然注意到這一點。美國作家伊森堡(Nancy Isenberg)在著作《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指出,露營車產業一度嘗試用不同字眼「提昇形象」,例如把「拖車營地」(trailer camps)改稱「拖車公園」(trailer parks),想把露營車連結上乾淨、舒適的花園印象,試圖重新找回中產以上的客群。

車商下的功夫不能說沒有成果。直到今日,中高價位的舒適露營車仍然存在不小的市場,在佛羅里達、加州等陽光明媚的「養老州」,經常可見整理得乾乾淨淨的「行動家園」。2013年美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美約有6.4%的住屋是露營車形式,「住戶」估計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其中近6成人口擁有全職工作,更有23%是退休人士。 (相關報導: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更多文章

選擇住在露營車的人,未必都是底層階級。(圖/Blake Wisz@Unsplash)
選擇住在露營車的人,未必都是底層階級。(圖/Blake Wisz@Unsplash)

自由的兩極,都在露營車裡

然而,無論車商如何努力,露營車與底層階級的形象連結還是不斷加深,每一次經濟蕭條、金融危機都會伴隨拖車公園的快速增生,最近期一次就發生在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矽谷——由於科技公司快速發展,舊金山房價與收入比高速失衡,連不少薪資較低的工程師、科技人才都租不起房子,轉而成為露營車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