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五月汛期!北市加強清疏防淹水 鎖定工地、餐飲污染源

防汛期來臨,北市環保局溝渠隊加強人力清疏作業。(圖/臺北市政府環保局提供)

隨著五月汛期正式來臨,面對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瞬間強降雨,臺北市環保局已進入「料敵從寬」的防災整備狀態,將防範市區積淹水列為首要任務。除了例行的溝渠清疏,環保局自五月起,特別針對過去曾有積淹水紀錄、地勢低窪地區,以及市場和夜市周邊的雨水下水道,展開加強清疏作業,確保在防汛期間,每季至少巡檢清疏一次,維持排水系統暢通。

環保局指出,防汛準備工作早已提前啟動。根據統計,截至今年(114年)三月底,環保局已巡檢並清疏了9,784條雨水下水道,總長度達3,066公里,共清除高達1萬6,108公噸的溝泥與溝土。這些努力是維持市區排水功能正常運作,降低致災風險的重要基礎。

然而,下水道的暢通不僅仰賴清疏,更需從源頭管理污染。環保局點名,營建工地的泥漿水和餐飲業者的廚餘油水,是造成溝渠阻塞的兩大元兇。部分工地未經妥善沉澱處理,就將泥漿水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淤積;而餐飲業者若將未處理的油水、菜渣直接倒入水溝,不僅會產生惡臭,油脂凝固後更會嚴重堵塞管線。

環保局強調,去年(113年)已針對工地施工和餐飲業廚餘污水污染,分別開出119件及125件罰單,依廢棄物清理法處以新臺幣1,200元至6,000元罰鍰,並呼籲業者切勿心存僥倖,以身試法。

除了事業廢水,民眾隨意棄置的垃圾也是排水系統的隱形殺手。菸蒂、塑膠袋、飲料瓶罐等常見廢棄物,經常被隨手丟入路邊側溝或明溝。環保局清潔人員甚至曾在下水道中發現過電腦椅、腳踏車等大型廢棄物,不僅污染水體,更嚴重影響排水效能,可能在暴雨時加劇淹水災情。 (相關報導: 清潔洗衣機別放小蘇打粉!專家改用1物沖出整缸黑水, 9大洗衣禁忌「黴菌髒污通通穿上身」 更多文章

環保局提醒,極端氣候下的強降雨已成常態,除了政府的定期巡檢清疏,更需要市民的長期配合。民眾若發現水溝蓋上有樹葉、塑膠袋、報紙等雜物堵塞,或發現積水不退、溝渠遭污染等情況,請協助順手清除,或立即撥打1999市民熱線通報各區清潔隊處理。檢視居家周邊環境,隨手清理可能覆蓋在水溝蓋上的雜物,共同維持排水暢通,保障你我的生命財產安全。